文旅即消费系列16:从“庙会摊位上物价高与低”开始说起

风斯若之 2025-04-15 06:58:45

地处北京,无论是自己观察还是听去过的朋友描述,2025年春节北京很多场次的庙会游客还是很多的。在与周围的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都觉得庙会上的二次消费“太贵了”。从我个人对于市场的观察来看,我的结论也是“如今庙会上的二次消费太贵了”。

相对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庙会,如今的大部分庙会已经变成了“小吃游园节”,这本身并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但是从庙会自身的影响力以及长远的发展来看,代入文旅项目的“高价二次消费”并不应当是经营者的首选。

简单分析一下,能够“逛庙会”的,都是本地人。即便有“外来人口”,大概率也是来“投靠本地亲友”的,这里面所包含的潜台词就是“来逛庙会的人对于本地餐饮的价格都是非常清楚的”,摊位上的东西卖得贵了多少,并没有任何“信息差”。

可以理解的,是庙会的举办者把摊位租给了摊主而摊主急着把摊位费赚回来,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同样的商品在超市卖5块钱但是在庙会上有可能卖10块钱的现象。可是,如果说庙会上的摊位经营者已经“吃到了客流量的红利”、已经可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提升销量来获取利润了,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提升客单价,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被当成傻子”呢?

庙会是年节时人们“玩耍”的地方,拿餐饮来说,其实并不是庙会的主题项目。人们在游玩的过程当中,可以拿着、吃着一些平时吃不到的小吃,边吃边玩是一种乐趣所在。而如今,庙会里可玩可逛的项目并没有多少,反倒充满了二次消费、而且是溢价消费的项目,这是一种商业必然,却也是一种对消费者不是那么友善的行为。

或许,“游客为什么要来庙会”这个问题是比较好回答的,毕竟春节期间也没有太多可以选择的户外活动;但是,“消费者为什么要来庙会消费(二次消费)”这个问题就变得复杂多了。难道真有人来庙会消费就是“为了同等条件下购物却花更多的钱吗”?

逛庙会,是一种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文化活动,而消费则是伴随着这种文化活动商业行为。从根本来说,庙会能够给庙会中的商业企业所带来的支持就是“客流量”,而参与庙会的那些摊位应当更多去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客流量”而不是“宰一个是一个”。

2024年的“消费降级说法”到了2025年依然保持着热度,对于文旅行业而言,我认为与其愁苦于“消费降级论”倒不如好好思考“得到同样的产品与服务为什么要多花钱”?就以庙会来说,游客对于庙会的诉求是“游玩”而并不是“消费与二次消费”,这个时候,如果庙会的举办者把“游客==消费者”作为招商的说辞而售卖摊位租地,显然并不是整个事件的最优解。

本着“文旅即消费”的逻辑,庙会的举办者在第一时间思考的应当是“如何通过游客的游玩”就能够回收成本,这个结果如果能够达成,那么降低或者不收二次消费摊位的租金,让他们把服务做好,将会是庙会长期举办的一种品牌建立方式。当然,也不排除把庙会就办成某种意义下的“美食节”,只是,一样可以把“平价或低价”当成卖点或促销手段——换位思考一下,或许不是“消费降级了”,而是之前“消费升级升得有点不太合理了”。

0 阅读:1

风斯若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