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116:好书,指的是那些会被阅读很多遍的书籍

风斯若之 2025-04-20 17:54:37

在我读书的时候,会按照五颗星的级别来给书籍打分,不过我的这个打分的“星级”并非是对书籍内容质量的直观评判,而是想让自己知道这本是否值得我“再读一次”。

因为书籍太多而我又不大喜欢记书的名字,所以给书籍做一下电子标签最便利的地方就在于我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这本书我是否读过。我给书籍的五星标准是:一颗星,读过且没有必要再读的书籍;两颗星,实在没书可读的时候可以考虑再读一次、至多再读一次;三颗星,用到书籍内容相关知识时可以再读一次;四颗星,可以多次重读的图书,但是考虑在重读之后“降星”;五颗星,可以重读很多次的读书,一定要重读的图书。

因为选择范围余地非常大,所以对于那些我看不下去的书我会坚决弃书,只有能够让我读完的书籍我才会评星级。在坚持了许多年按照上述评星标准来标准我的图书之后,我发现对于我来说,真正的好书就是那种我认为自己需要反复阅读的图书。我知道这是一种很主观的逻辑,但是读书本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我当然要更加在意自己的偏好选择。

比如我很喜欢的武侠小说,对于我而言就有很多“五星作品”,像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金庸的《笑傲江湖》、司马翎的《饮马黄河》、司马紫烟的《大英雄》、古龙的《绝代双骄》……许多许多,在我特别需要休闲的时候,我会把这些小说找出来重读,虽然我已经早就记住了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但是在重读时我依旧会觉得津津有味。从理性的角度而言,我是无法解释这种“完全没有猎奇感”的阅读模式的,但是感性地来说,我就是喜欢!

关于我所喜欢的市场学相关书籍也是如此,比如勒庞的《乌合之众》、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奈斯比特的《定见》……,这些书在我的电子统计表格之中维持在五星的评级已经很多年了。每当我遇到“社科图书书荒”、觉得新书没有新意的时候,就会把这些有些已经写了几百年的图书找出来再读一遍。重读这样的书籍,对我来说能够带来收获的并不是书籍的内容,而是我在读书时的联想。书的内容是死的,而我怎会因为书籍的内容联想到现实当中的各种现象,这种感觉是一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感觉,在大多数时候,这种带着思考的重读要远比读一本新的社科类图书收获大得多。

科普类的书籍,特别是有关各种前沿科学以及科学假说类的书籍,在我这里也是大多会被打上四星、五星的标签的。比如凯尼恩的《被禁止的科学》、霍金的《黑洞、婴儿宇宙及其它》、加来道雄的《平行宇宙》……等等,这样的书籍对于我来说,总有一些“读一篇读不懂”的内容,重读,会让喜欢科幻的我可以拉近自己与前沿科学的距离,可以让我畅想更多有关宇宙的过去与未来。

还有一些书籍,并不容易归入上面提到的类别当中,但是我依旧评了“高星级”,比如朱良志的《“二十四诗品”讲记》、比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真的是学无止境啊,期待有生之年我可以读到更多的好书,让我能够懂得更多宇宙中的道理。

0 阅读:6

风斯若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