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捷的戏剧阿莱城姑娘演出未成功,改编的管弦组曲却成了传世佳作

向清晨阳光 2024-03-31 01:44:33

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五节 法国和意大利的浪漫歌剧

向阳光

三、乔治·比捷

(二)艺术成就

1.戏剧《阿莱城姑娘》

比捷也写过抒情歌剧(或大歌剧),如1863 年创作的《采珍珠者》(这是他应征写作的第一部重要的歌剧作品)、1867年创作的《珀斯丽姝》、1868年完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标题组曲《罗马》以及1872 年应邀为法国著名文学家L.都德的剧本《阿莱城姑娘》配写的音乐。

这里,顺便对《阿莱城姑娘》作个简单介绍:本来是为《阿莱城姑娘》的戏剧配乐,原为三幕剧,戏剧演出,并未取得成功。但由于比捷卓越的音乐创作,使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而广泛流传下来,并成为各国音乐会演出的名曲,从而成为了传世佳作。《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由比捷自编,第二组曲由法国另一位作曲家吉罗编成。戏剧《阿莱城姑娘》描写了法国普罗旺斯青年农民弗雷德里的爱情悲剧。

剧情大致为:弗雷德里准备与一位阿莱城姑娘(这姑娘在原剧中并未出场)结婚,突然得悉姑娘的名誉不好,于是弗雷德里想忘掉这姑娘,而与童年女友薇叶特成婚。婚礼当天,一个不速之客带来了那位阿莱城姑娘与其情人私奔的消息。内心依然深爱着阿莱城姑娘的弗雷德里无法控制自己,从阁楼窗口跳下去自杀了。

《阿莱城姑娘》描写一个农村青年本来可以和心爱的姑娘维尔塔成家立业,安分守己地过一辈子,但由于他迷恋放荡的阿莱城姑娘不能自拔而自杀。比捷以鲜明的色彩描写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农村生活,成功地烘托出剧中主人公的悲惨结局,加强了戏剧的感染力量。

比捷为《阿莱城姑娘》写配乐,由于条件的限制,只允许他用26人的小乐队。这不仅没有束缚住他的手脚,反而促使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了这首至今仍在各国演出的名曲。

这首名曲的音乐,选录了《阿莱城姑娘》第一、二组曲中的三个著名片段。片段1和片段2选自第一组曲的第一曲《前奏曲》。《前奏曲》的主题源于普罗旺斯地区的民歌《三个国王的队伍》,在原戏剧中用于第三幕第二场的村民合唱,其主题威武雄壮、刚健有力;乐曲的中段为“法朗多尔舞曲”(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形式),加入了法国民间乐器——普罗旺斯长鼓作为伴奏的轻松旋律,活泼而欢快。片段3为一首著名的“小步舞曲”,选自第二组曲的第三曲。这段清新而单纯的长笛独奏旋律,原为比捷的另外一歌剧《美丽的珀斯姑娘》中的间奏。美妙的竖琴以轻巧的琶音伴奏,更衬出长笛明澈的音色。

比才在戏剧配乐中,以“钟声”、“牧歌”等富于农村风情的音画表现出普罗文斯城乡的生活特色,也以进行曲和多首民间舞曲表现出法国乡村的诗情画意。对于剧中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作曲家并没有鲜明的表述。

(1)《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1号(L'Arlesiemme.Suite No.1),具体说明如下:

①前奏曲(Prelude):圆号和弦乐齐奏出一个雄壮有力的音调,揭开了组曲的第一章。这个“前奏曲”是原剧第一幕的序曲,主题取自流传于普罗旺斯的一首民谣,人们称作“王爷进行曲”。柔和的木管四重奏中,旋律由单簧管奏出,仿佛雄壮的脚步声微弱刚响,轻盈优美地飘在渺远的天际;弦乐组上升的颤音仿佛是河水波纹;大管奏出湍流的三连音型,圆号与大提琴重奏出进行曲主题,具有深沉的颂歌气质。接着,萨克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一支充满孤寂之感的旋律。这是弗杰德里的弟弟陈述着恍惚的语调。最后,小提琴奏出一支动荡的音调。渐增的音量与力度,勾画出被嫉妒之火熬煎的男主人公弗杰德里的痛苦心境。

②小步舞曲(Minuetto):作为话剧第三幕的间奏曲,这首典雅朴素的舞曲表现了纯朴的法国农村的田园景象。这段音乐的首尾是一个轻盈活泼的三拍子舞曲,先由弦乐奏出,然后转到木管乐组,犹如农村青年男女在舞蹈中灵巧地转换体位。接着,乐曲转入抒情性的中段。单簧管和萨克管奏出一支充满幸福感的优美旋律,为爱情吟唱出一曲祝福歌:这支柔婉轻缓的曲调,在竖琴晶莹的音响伴奏下,显得更加光彩照人。接着,简洁再现的小步舞曲打断了幸福的歌咏。全曲在明快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③小柔板(Adagietto):这段音乐表现出一对年迈情侣在青年人婚礼上邂逅相遇的情景。小提琴奏出两位老人心中的旋律。加弱音器的弦乐以恍惚的音色,烘托出暗淡虚幻的意境,把人们带到久远的年代,那里响着一支刻缕在老仆人和老农妇记忆中的爱情之歌:垂暮的爱情在心中依然掀起激荡的波涛。悲叹失去的年华,沉浸幸福的时日,但又感到未来有一种难言的空虚与惆怅。百感交集化为悲哀的音调,使“慢板”出现激动的波峰。最后,他们又回到低声絮语之中。

④钟声(Carillon):音乐来自戏剧第三幕,人们忙碌着,准备圣·埃罗瓦节中的婚礼宴席。音乐一开始就响起乡村教堂的钟声。作曲家将四支圆号的强奏,竖琴与小提琴的拨弦以及中提琴的拉奏组合一起,模拟出充满节日气氛的钟声音响。单调的三个音符,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大钟摇曳震响的形态与声音:钟声回荡之中,小提琴奏出喜悦欢快的曲调。音量的强弱交替,旋律的广阔发展,在管弦乐队中汇成宏大的声浪,显示出群钟轰鸣的壮观气象。而后,音乐变得细腻徐缓。两支长笛重奏出一支牧歌风的优美曲调,刻画出剧中那位有着难忘爱情经历的老仆人形象。接着,弦乐伴奏声部渐增音量,抒情旋律也向更广阔的管弦大地延伸。在音乐高潮中,老仆人激动的心潮逐渐平静下来;轻轻回响的钟声,顷刻又变成群钟齐鸣。宏亮的音响,壮伟的气氛为这部组曲作了最后的终结。

(2)《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2号《法兰多拉舞曲》(No.2)

《法兰多拉舞曲》在原剧中是第三幕里村民们跳舞时的配乐。《法兰多拉舞曲》本是法国的一种民间舞蹈,始于古代,今仍流行于法国南部。舞时男女携手连成长队,表演各种复杂动作。领舞者肩头或腰间系一小鼓,左手击鼓,右手执管吹曲。乐曲6/8拍,小快板。

音乐一开始,乐队奏出的是原剧中《三王进行曲》的主题。而后,这一主题由弦乐、木管和圆号在高音区和低音区构成二部卡农。接下来,乐曲从小调转为大调,在普罗旺斯大鼓和弦乐的节奏背景上,木管奏出快速的《法兰多拉舞曲》主题,经几次反复,愈加强烈,描绘了节日里人们欢歌载舞的场景。然而,非常难得,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一点是,法兰多拉本身是舞曲,很难想象舞曲与进行曲的交织和共融。比才做到了在最后进行曲和舞曲的旋律交织在一起,达到了欢乐热烈的高潮。

0 阅读:0

向清晨阳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