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166:艾迪生《旁观者》/咖啡馆文化

永哥历史 2025-04-21 03:06:47

1、艾迪生的随笔作品主要写于1711-1712年,内容涉及当时英国人关心的问题,但如今在英语国家和中文读者中反响不大。中文译本《约瑟夫·艾迪生散文选译》收录了29篇随笔,仅占其全部作品的很小一部分。

2、豆瓣读者评价两极,有人认为其散文优美但难以吸引现代读者,也有人认为这些作品已过时,缺乏现实意义。读者对艾迪生随笔的冷淡反应主要源于时代背景的差异。要理解其作品在当时的重要文化影响和中产阶级启蒙作用,需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3、18世纪初,英国文学文化在经历17世纪政治动荡后迎来复兴。17世纪英国政局剧烈变动,1603-1715年间更换9位元首、5次朝代更替。1642年内战导致查理一世1649年被处决,克伦威尔建立仅维持10年的共和政体后转向专制。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君主制,最终重建专制王权。其弟詹姆斯二世因天主教信仰引发1688年"光荣革命"被废黜。

4、文学领域受政治影响显著:1649年剧院被清教徒关闭,复辟初期社会风气颓废。转机出现在安妮女王统治时期(1702-1714),史称"英国奥古斯都时期",文化繁荣堪比罗马黄金时代。诗人蒲柏将当时文人艾迪生比作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反映出该时期英国人对文化复兴的自我认知。这段历史展现了政治动荡与文艺发展的深刻互动关系。

5、18世纪初的英国虽然进入文学黄金时代,但当时只有少数特权阶层能参与文化复兴,普通民众尚未被启蒙。艾迪生及其《旁观者》的成功,源于民众对文化提升的渴望。经济稳定发展催生了中产阶级的文化需求,推动了报纸、小说等文学形式的繁荣,艾迪生的随笔正是在这种咖啡馆文化氛围中兴起并产生影响的。

6、18世纪前,人们主要进行精读和慢读,反复阅读少量宗教作品。18世纪初,随着书籍种类增多,阅读习惯转变为泛读和快读,短小精练的艾迪生随笔成为大众读物。英法两国新书出版数量显著增长,法国从1750年的300种增至18世纪80年代的1600种,英国期刊从1700年的25种增至1780年的158种。

7、出版繁荣催生了“格拉勃街”现象,大量低质量出版物涌现,写作成为谋生手段,许多作家不再依赖富人支持。这些低劣作品拉低了文化品位,艾迪生等作家努力抵制和纠正这种现象,针对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进行启蒙工作,其难度堪比当今清除网络文字垃圾。

8、艾迪生作为辉格党成员,希望通过《旁观者》报对英国中产阶级进行文化启蒙,部分原因是辉格党与托利党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对立。托利党主要由土地拥有者和英国国教支持者组成,主张君主专制,在乡村地区势力强大,并长期在政治上占优。

9、而辉格党代表新兴中产阶级,支持自由市场和政治自由主义,反对政府过度干预私人事务。托利党人普遍认为辉格党人粗野、缺乏文化和教养,这种文化歧视促使辉格党人努力证明自己同样具备良好的教养、品位和管理能力。艾迪生的文化启蒙工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10、对辉格党文化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两项知识成就:一是沙夫茨伯里伯爵1711年出版的《人、风俗、意见与时代之特征》,二是艾迪生创办的《旁观者》刊物。《旁观者》虽非政论刊物,却因其成功塑造辉格党的文化自信而影响更大。该刊主要读者为英国新兴中产阶级及普通民众,尤其在伦敦地区影响显著。

11、艾迪生曾自豪提及刊物日发行量达3000份,按每份20人阅读估算可覆盖6万读者。他明确以启蒙为目标,希望通过日常阅读培养读者智慧与道德,使哲学走出学术场所,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场景如咖啡馆等。其核心宗旨是通过持续教化帮助人们摆脱愚昧,在道德与理性间取得平衡。

12、17世纪中叶,咖啡馆在伦敦兴起并迅速普及,到17世纪末已有2000多家。咖啡馆成为重要的社交场所,人们在此交流信息、洽谈生意,记者也在此获取新闻。咖啡馆还充当公共阅览室,提供报纸和评论。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称其为“资产阶级的公共区域”,是中产阶级思想交流的空间。

13、历史学家考温的著作描述了咖啡馆的多元文化生态,既有粗鲁行为,也有知识分子讨论学术和艺术的场景。咖啡被视为社交润滑剂,促进人际交往。咖啡馆作为非体制化空间,与学校课堂互补,成为知识和思想交流的新场所。

14、咖啡与英国文人关系密切。培根在著作中提到咖啡的提神作用,但可能未亲自品尝。到18世纪,咖啡文化已融入英国市民生活,咖啡馆成为常见休闲场所。然而,19世纪咖啡馆逐渐没落,历史学家麦考莱强调其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重要性,称其为“重要的政治机构”和公共舆论的表达渠道。

15、艾‬廸‬生‬常光顾咖啡馆,并在随笔中描述其在咖啡馆观察社会的经历。他创办的《旁观者》虽不涉及新闻或政治评论,却通过文明行为、文化品位和公共语言的讨论,发挥了启蒙作用。咖啡馆文化对当时的伦敦都市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