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论出版自由》有四个主要的内容部分,讨论了四个主要问题,分别是:一、回顾许可证制度的起源;二、论述读书应该不设禁区;三、许可证制度的无效;四、许可证制度的有害。
2、弥尔顿追溯许可证制度的历史起源,指出古希腊和罗马不存在强制性的出版前审查制度。他以雅典为例,说明当时官方仅对已出版的亵渎神明和诽谤类作品进行事后追责(如焚毁书籍、处罚作者),而非预先禁止。弥尔顿主张出版物应在发表后接受审查和批判,而非在观点表达前就予以压制。
3、《论出版自由》的第二部分核心观点是反对政府限制阅读自由。弥尔顿主张阅读能使人明智,即使"坏书"也能通过反思错误帮助辨别真理。他强调上帝赋予人类理性与自由意志,个人应自主决定阅读内容,而非由审查者代劳,这一理念被称为"知识自由市场"原则,类比于自由市场的自主选择权。
4、弥尔顿提出"知识自由市场"原则,用《圣经》类比说明:上帝给予人类选择心灵食粮的自由,如同给予肉体食物选择权一样。他强调上帝将这种自由完全交给成熟的成年人,让他们凭自己的判断力决定,而不施加任何法律限制。这体现了对个人理性和自主选择的高度信任。
5、弥尔顿认为读书和生活中犯错是学习的重要过程,他以《圣经》中的亚当为例,说明通过犯错才能认识善恶。弥尔顿指出,没有对恶的认知,人就无法明智选择或自我约束。真正有智慧的基督徒应当理解恶的习性和诱惑,同时能够自制并选择真正的善。他批评那种不敢公开面对挑战、逃避竞争的善,并提出了“观点自我修正”原则。
6、《论出版自由》论述的第三个问题是,许可证无用。弥尔顿指出当时英国只有约20名许可证官员,根本无法有效管制出版。他通过一系列反问说明这种管制的不切实际:如果出版需要许可,那么日常饮酒、服装设计、青年交谈、娱乐场所等同样需要管制,但现实中这些都无法全面监管,因此出版许可证制度是徒劳的。
7、17世纪40年代英国政府无法实现的全面社会管控,在20世纪被希特勒政府高效执行。历史学家马修·休兹和克里斯·曼在《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中揭示:纳粹政权对新闻、社交、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实施全方位控制,且令民众绝对服从。
8、《论出版自由》论述的第四个问题是,许可证制度会损害公众理性发展和智慧成长。弥尔顿认为思想审查不仅剥夺言论自由,更会削弱民众理智,导致愚民化后果。他强调强制规定行为善恶会使美德失去意义,上帝赋予人类理智就是为了让其拥有选择自由,因为理智的本质就是选择能力。
9、弥尔顿批评许可证制度是对英国人智慧的侮辱,认为英国人民是聪明、敏锐且善于辩论的民族,不应受到政府的强制限制。他指出,以保护国民为名的政府强制行为实际上伤害了国民,并谴责少数统治者建立的寡头政治导致心灵饥荒,限制人民获取知识的自由。
10、弥尔顿还认为,这些自以为是的管辖者,他们断送的是英国人的自由,他强烈呼吁,“让自由来认识、发抒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11、弥尔顿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在当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1643年的印刷管理条例依然有效。直到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1694年才废除了出版管制法。光荣革命促进了英国宪法的自由化,影响了美国独立运动,并推动了美国《权利法案》和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诞生。
12、《论出版自由》的两项重要思想遗产是弥尔顿提出的“观念自由市场”和“观点自我修正”,这两个原则至今仍然是人们为自由思想的权利和自由言论权利辩护的主要理论依据。这两个原则是以同一个信念为核心的,那就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具有选择和自我完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