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黄昏,香港恒基兆业官网发布讣告:恒基兆业创始人、亚洲前首富李兆基溘然长逝,享年97岁。这位曾连续三年蝉联华人首富的“四叔”的离去,香港四大家族仅剩李嘉诚,其余两位郭得胜、郑裕彤则分别于1990年、2016年去世。
至此,叱咤香江半个世纪的“四大家族”黄金一代,仅余李嘉诚一人仍存于世。

李兆基的离去,不仅是一代商业巨擘的谢幕,更象征着香港经济从地产霸权向新产业转型的阵痛。
四大家族——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李兆基的恒基兆业、郭得胜的新鸿基、郑裕彤的新世界——曾以“土地神话”缔造了香港的繁荣,却也因垄断争议被诟病为“榨干香港的吸血鬼”。
如今,随着创始人相继离场,他们的万亿商业帝国将何去何从?而97岁的李嘉诚,这位最后的“超人”,又将如何面对时代的浪潮?

李兆基的传奇始于广东顺德的金铺柜台。12岁执掌家族金店,20岁怀揣千元闯荡香港,他凭借“分期买房”的创新理念,与郭得胜、冯景禧共创新鸿基,将香港人“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变为现实。1975年自立门户创立恒基兆业,两次精准抄底楼市(1973年石油危机、1983年中英谈判),成就了铜锣湾时代广场、国际金融中心等地标,更以“一元变八元”的投资哲学叱咤股坛,于1995年、1996年、1997年在《福布斯》富豪榜上连续三年成为华人首富、亚洲首富,并连续两年在全球富豪榜保持第四位。

作为香港地产双雄,李兆基与李嘉诚的竞争贯穿了整个黄金时代。
1985年美丽华酒店收购战中,李兆基力挫李嘉诚,以12.5亿港元代价保住了这家承载香港记忆的地标建筑。
以前李嘉诚和李兆基是好朋友,相互扶持,但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也是因为生意,两人闹掰了。李嘉诚是首富,李兆基被称为“千年老二”,于是,李兆基给他的二儿子取名叫“李家诚”,和对手李嘉诚打擂台,意思是你是我儿子,我是你爹。
四大家族掌控香港七成土地供应,却因囤地、哄抬楼价被指“制造贫困”。李兆基曾坦言“千亿富豪活在金鱼缸中”,却仍希望子孙“世世代代当大富翁”;
市民的愤怒更直观: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仅16平米,而李嘉诚的山顶豪宅年租值高达2560万港元,宛如平行世界。

相比李兆基的“地产深耕”,李嘉诚的野心更显狂放。从塑料花厂起家,他通过抄底英资企业(如和记黄埔)构建起横跨港口、能源、电讯的万亿帝国。1997年拿下巴拿马运河港口经营权,全球52个港口网络成为其“商业武器”,更因“低买高卖”的套现策略屡掀争议。2013年抛售内地资产、2025年228亿美元打包出售43个港口给美国贝莱德,每一步都踩中时代脉搏,却也背负“背弃民族利益”的骂名。
新鸿基郭得胜以“洋杂大王”起家,用稳健策略打造香港最大地产王国;郑裕彤则从周大福金店跨界地产,以“鲨胆彤”的魄力开发新世界中心。二人虽已离世,其家族仍掌控着香港民生命脉——从超市物价到地铁上盖,处处可见四大家族的影子。

2019年香港暴力冲突中,四大家族的集体沉默引发哗然。相比2014年“占中”时李兆基的强硬谴责,这次他们以“无可奉告”回避表态。舆论猜测:这些早已将资产转移海外的巨头,是否已对香港未来失去信心? 当李嘉诚套现千亿布局新兴领域,李兆基子孙坐拥40亿山顶庄园,普通市民的困境似乎与他们无关。
关于李兆基临终细节,港媒透露李兆基生前最后的一段日子患重病,后期出院回家休养。
四个月前,他被拍到坐着轮椅在自家花园短暂散步,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他在家中设置了医疗室,由看护三班轮流照顾,还有医生长期观察他的状况,外人见他须征得助理同意,各个方面都做到全方位保护。

而他去世时,其家人都留守在身边,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开了,结束了自己璀璨且辉煌的一生。
李兆基去世前,就已经分配好资产,两个儿子李家杰、李家诚继承,早在2019年李兆基宣布退休后,其公司就交给了两个儿子打理,在父亲的帮衬下,两兄弟把公司打理的井井有序,一个负责内地市场,一个负责香港市场,两人分工明确,能力都非常强。

随着李泽钜接手长和系,四大家族全面进入“二代时代”。
四大家族的第二代,无一例外面临“父辈光环太盛”的压力:
李泽钜 VS 李泽楷:李嘉诚长子李泽钜低调务实,主导长和系欧洲基建与AI医疗转型,2025年更以228亿美元出售43个港口震惊全球;次子李泽楷则热衷资本运作,却因电讯盈科负债屡受争议。
李家杰与李家诚:李兆基两子风格迥异,长子李家杰笃信佛教,借腹生子引发伦理争议;次子李家诚接手恒基后,能否延续“地产+金融”双轮驱动仍是未知。
郭炳湘的悲剧:新鸿基长子郭炳湘曾被悍匪张子强绑架,晚年更因家族股权争夺抑郁离世,堪称豪门接班最惨烈案例。

97岁的李嘉诚尽管2018年已宣布退休,但他的影响力仍无处不在:从2012年“别让李嘉诚跑了”到2025年港口风波,他始终奉行“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撤退艺术。其商业逻辑清晰冷峻:抛售欧洲电信资产、减持英国电网、重返内地试探投地……每一步都精准预判经济周期。正如他坦言:“我只是个商人。”
2025年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事件,将四大家族推向风口浪尖。这些港口承载中国21%的货轮通行量,却被美国资本高价接盘。网友痛批“递刀给对手”,官方则暗指此举“绝非普通商业行为”。对比霍英东抗美援朝运物资、任正非硬刚芯片制裁,李嘉诚的“在商言商”显得格外刺眼。
经济学家郎咸平为其辩护:“利润率仅1%的资产为何不卖?”
但更多人追问:若角色互换,美国会允许中国收购其战略港口吗?
李嘉诚的港口套现引发《大公报》五问:“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企业家该如何取舍?”。
新加坡李光耀曾犀利评价:“李嘉诚从未创造过世界级产品,财富全靠垄断。”香港市民更直言:“他建的楼,我们买不起;他卖的货,我们用不起。”

但无可否认,他在慈善领域的投入(如汕头大学)、对内地经济的早期推动,亦留下复杂印记。当《创世纪》演绎他的“过三关”理论,现实中的他却因“三次考试不及格”(2013年撤资、2019年沉默、2025年卖港)被批“缺了道义”。
你如何看待李嘉诚的商业选择?如果是你,会为国家利益牺牲短期利润吗?
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