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说:对香港无愧,对国家无愧,对自己的人格问心无愧

纪个人物 2025-03-19 17:51:17

2025年3月,一则“李嘉诚228亿美元甩卖全球43个港口”的消息震动中外。这位96岁的香港首富,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李嘉诚此次出售的港口资产中,最敏感的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两个港口不仅是全球航运的“黄金枢纽”,更是中美博弈的战略咽喉。数据显示,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中国作为第二大客户,21%的货物需经此通行。

巴拿马运河港口的战略意义非同小可,之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多次强调其重要性,甚至经常拿它来与中国博弈。李嘉诚在这个节骨眼上把如此重要的资产卖给美国资本,难免会引起网友们的愤怒。

3月15日,香港《大公报》一篇题为《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的时评,将李嘉诚推上风口浪尖。

文章以犀利五问,直指其家族企业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拟以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7亿元)将全球43个港口资产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的交易,其中更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大战略港口的控制权。

港澳办在官网转发大公报文章点评此事,文章名只有简单六个字:莫天真 勿糊涂。

有分析指出,美国资本贝莱德集团接手后,可能对中国商船征收歧视性费用,甚至限制通行。更危险的是,美军若以“反恐”名义进驻港口,可直接监控中国航运动态。

面对这种涉及国家战略利益的大事,企业应该“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问题的性质和后果,明确自己的立场和站位。

这不仅是对李嘉诚的敲打,更是对所有中国企业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的警示。

社交媒体上,“李嘉诚卖国”话题阅读量破10亿。有网友翻出其2015年抛售内地资产时的言论:“我只是一个商人,不要用空洞的道德衡量我。”

结合此次事件,舆论痛批其“利尽则散,国危则逃”。

不可否认,李嘉诚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内地投资、香港回归前后的经济稳定(如收购香港电灯)、以及教育慈善(汕头大学超百亿捐赠)等方面贡献显著。

然而,这种“功利性爱国”与当下交易引发的争议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商业利益与国家叙事的割裂。

有学者指出,部分富豪的慈善本质是“社会赎罪券”,用于对冲争议性商业决策的舆论压力。

香港有小学生曾写过一篇作文《李家的城》,里面无不辛辣地讽刺道: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

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香港建起力场、为打工仔遮风挡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

这都是诚哥的伟大。”

这篇作文引发了不少香港网友的共鸣,有网友指出,这篇作文点出了香港的问题:寡头垄断。

要知道李嘉诚在香港的业务众多,而且都是以“垄断”的形式在掌控。比如香港房地产行业、供电、水利工程、地铁、石油、天然气、零售业等等,总之一个正常人每天所接触的东西,都是李嘉诚企业旗下掌控的“产业”,所以很多香港人对于李嘉诚并不是感谢,更多的是“谴责”,因为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2025年3月18日,针对于“李嘉诚228亿美元甩卖全球43个港口”事件中,中国政府正就长江和记出售海外港口对其开展调查?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有关具体情况请向主管部门询问。作为原则,我想强调,中方一贯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道霸凌侵犯损害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

故而,李嘉诚有处置这43个港口的权力,因为这是纯纯的商业行为,没有违反任何法律,所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来说,李嘉诚应该是无可指责的。

就像李嘉诚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那句话一样:对香港无愧,对国家无愧,对自己的人格问心无愧,其他有很多的事情被胡乱批评,胡乱的指责,你很难说的。

从撤资内地到英国买电网,从垄断香港民生到避税风波,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指责,李嘉诚一如既往的选择了沉默。

但此次交易的特殊性在于,它首次将商业行为推向了国家战略的对立面。

李嘉诚的“问心无愧”,或许能解释为商人的逻辑自洽,但无法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冲突时,究竟该以何为重?

尽管李嘉诚的交易尚未最终获批(需巴拿马政府同意),但《大公报》五问与中央港澳办的介入,可见对李的做法是非常不满的,在国家安全与资本利益的博弈中,李嘉诚若坚持交易,恐面临“历史骂名”;若撤回,则需承受巨额违约成本。

这场风波不仅关乎个人商业决策,更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企业家,责任与国家利益的深刻冲突。

0 阅读:26

纪个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