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一句“持续稳定股市,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表述,让资本市场的神经骤然紧绷。
细心的观察者发现,高层对股市与楼市的“排序”悄然生变——过去多年稳居C位的楼市,此次被股市抢了先手。
这一在旁人眼中“不过换了个说法”的调整,在言叔看来,实则是中国经济应对外部风暴的关键落子。
此时的背景不可谓不严峻:中美关税战硝烟正浓,外需承压之下,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成了破局关键。
而股市与楼市作为居民财富的两大“蓄水池”,谁能在这场战役中担纲主力?从去年九月底至今,高层密集提及“稳楼市股市”时,楼市始终被放在前头,如今突然“换序”,恰似投向湖面的巨石,激起市场千层浪。
01
要读懂这次“排序革命”,得先看看当下的经济棋盘。
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今年一季度出口数据虽勉强稳住,但背后是企业利润被压缩的隐忧。
外需靠不住,就得向内求——而内需的提振,离不开居民“敢花钱”的底气。
过去二十年,楼市是妥妥的“财富效应担当”。
北上广深一套房动辄千万的年代,多少人靠着房产证上的数字膨胀,过上了“纸面富豪”的生活:住着按揭房,却敢大手笔买奢侈品、出国游,图的就是房价永远涨的预期。
但如今这招不好使了:全国房价连跌四年,即便一线城市勉强止跌,离反弹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更要命的是,房租也跟着往下掉,不少房东算笔账发现,收的租金还不够还房贷,房产的“财产性收入”属性几乎归零。
这时候再指望楼市拉动消费,好比让一个伤病员扛大旗,实在力不从心。
反观股市,最近倒是走出了“逆势行情”。
4月8日到17日,A股八连阳,在美股暴跌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硬气。更关键的是,股市的“财富效应”正在觉醒:不像房子变现难、交易成本高,股票涨了随时能卖,就算不卖,看着账户数字变多,老百姓也愿意多花点钱。
而且,股市直接连着科技创新——这次护盘,不仅拉蓝筹,还力挺科技成长股,摆明了要给“卡脖子”领域打气。
想想看,如果股市持续低迷,投资者对科技企业没信心,资本不愿投研发,产业链转移的担忧只会更重。稳住股市,就是给中国科技打“强心针”,给全球资本吃“定心丸”。
言叔注意到,这次“换序”还有个微妙的时间点:正好卡在全球资本大调仓的当口。
欧美银行动荡后,一部分资金跑去欧洲避险,另一部分正盯着中国。
这时候把股市往前排,就是告诉全世界:中国经济的“新财富载体”变了,以前靠钢筋水泥,现在靠科技创新,股市就是最好的“晴雨表”。
02
楼市vs股市:一个保底线,一个开新局,双线作战怎么打?
当然,说股市“上位”,绝非说楼市就不重要了。
恰恰相反,在关税风暴中,楼市的“稳定器”作用依然关键。2024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6.3%,上下游牵扯着钢铁、水泥、家电等几十个行业,millions家庭的就业和收入都跟楼市挂钩。
要是楼市崩了,家电卖不动、装修没人做,内需只会雪上加霜。
所以国常会上才会强调“推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不是要回到炒房时代,而是要让这个“旧引擎”别熄火,稳稳地完成软着陆。
现在的楼市,正处在“保交楼、调结构”的阵痛期。
一方面要解决烂尾楼问题,让购房者别寒心;另一方面要甩掉“高杠杆、高周转”的旧模式,转向租购并举、保障房建设。这时候的政策,大概率会围绕“以旧换新”“降低购房门槛”来发力,比如扩大棚改、放宽一线城市限购、降低首付和利率。
这些招不是为了炒房价,而是让合理住房需求释放出来,稳住地产后周期消费。
但旧引擎稳得住一时,拉不动长远。
中国经济要转向高质量发展,靠的是科技自立自强和消费升级,这恰恰是股市的“主战场”。
以前靠土地财政、靠银行贷款搞基建,钱都进了钢筋水泥;现在要搞直接融资,让老百姓的钱通过股市流向科创企业,既能让投资者分享企业成长红利,又能解决科技公司“融资难”的痛点。这次护盘时“蓝筹搭台、科技唱戏”,就是在给市场划重点:未来的股市,不是单纯的“炒股场所”,而是资源配置的“新枢纽”。
言叔打个比方:楼市就像家里的“老黄牛”,虽然走得慢,但驮着一家老小的生计,不能倒;股市则是“千里马”,得撒开蹄子往前跑,才能带我们奔向新赛道。
现在的政策,不是“弃牛骑马”,而是让老黄牛稳当走路,让千里马放开驰骋,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快。
03
国常会上那句“相关举措一旦推出,要直达企业和群众”,说白了就是:别光看口号,后面有实招,而且很快就来。
结合当下形势,言叔帮大家捋一捋可能的政策方向。
先说楼市,大概率会在“扩需求、降门槛”上做文章。
比如继续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让三四线城市的老旧小区居民换新房,既能消化库存,又能刺激家电、家具消费。
一线城市可能会试探性放宽限购,比如外地人社保缴纳年限缩短,或者优化“认房又认贷”政策,让改善型需求入场。
公积金政策也可能扩容,把更多新市民纳入进来,降低购房压力。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让“住有所居”的需求合理释放,同时避免资金回流炒房。
股市这边,大招可能更“硬核”。
一方面会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比如提高保险资金、社保基金投资股市的比例,让这些“长线钱”给市场托底。
另一方面会加快注册制全面落地,让更多科创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完善退市机制,把“壳资源”概念彻底打掉,让市场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还有科技监管方面,可能会用大数据监控异常交易,防止资金操纵,让投资者敢长期持股。
最关键的是,这次护盘已经明确“科技股要挑大梁”,后续可能会有产业政策和股市政策联动,比如对硬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同步反映到股市估值上,让资金主动流向国家战略领域。
有人可能担心:政策刺激会不会导致股市楼市“虚火”?
言叔觉得,这次调控的关键词是“精准”。楼市强调“平稳健康”,杜绝大涨大跌;股市强调“稳定预期”,不是搞疯牛行情,而是通过制度建设让市场走慢牛。
毕竟,现在的中国经济经不起“赌一把”的折腾,需要的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