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发行,3000亿用于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中国网资讯 2025-04-23 11:03:00

2025年4月24日,中国将启动发行总额高达1.3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标志着在稳增长、扩内需、促投资的多重目标引导下,财政政策再次加力。根据最新官方信息,其中8000亿元将用于支持“重大工程”与“关键基础设施”等“两重”项目,另有5000亿元投向“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等“消费+产业升级”方向,释放更大内需潜能。

财政部明确,此轮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支持“两重”“两新”双轨部署。其中3000亿元专项用于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聚焦家电、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耐用品领域,鼓励居民更新替换旧有产品,以此提升居民消费质量、释放潜在需求。与此同时,另有2000亿元将用于产业端设备更新,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中国制造整体装备水平。

专家预计,此轮特别国债的发行高峰将集中在5月和8月两个阶段,财政资金将通过多渠道注入地方与企业主体,形成稳定的财政支出节奏,增强实体经济抗周期能力。

与此前不同的是,本轮特别国债强调“超长期”属性,期限将超过30年,甚至部分可达50年。这一设计体现出财政政策对中长期发展的统筹考量,借助低成本、低风险、长周期融资工具,推动重大民生工程与结构性改革项目的持续推进。

从宏观角度看,本轮特别国债发行有望形成三重效应:

一是拉动当前经济增长。通过政府支出撬动民间投资与消费预期,形成“财政乘数效应”,稳定短期经济基本盘。

二是促进高质量发展。资金精准投向“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迈向中高端、智能化和绿色化。

三是释放长期制度红利。通过“以旧换新”机制优化社会存量资产结构,提升整体社会运行效率,构建循环畅通的新型内需体系。

财经学者指出,此类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推出,体现出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的特征,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治理工具箱的扩展升级。“稳增长”的目标正从传统基建投资逐步转向更具结构效益的“消费+创新”组合,政策设计更强调可持续性与协同性。

未来,随着国债资金逐步落地,如何强化监督与绩效评估机制,确保“花得出去、花得其所”,成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当前在全球经济仍存不确定性背景下,中国此举不仅释放出坚定的增长信心,也为其他主要经济体提供了积极的财政应对样板。

3 阅读: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