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容貌奇伟才能卓著孙权重用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
简释:后皇帝
公元224年,甲辰,后主建兴二年,夏季四月,东吴派人前来蜀国访问,蜀国又派遣邓芝回访东吴。
东吴的使者张温来蜀国访问,之后蜀国再次派遣邓芝回访东吴。邓芝到了东吴,孙权对他说:“如果天下太平了,两国君主分别治理国家,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帝王。如果吞并了曹魏之后,大王您还不了解天命(归蜀),君主各自发扬自己的德行,臣子各自尽到自己的忠诚,那么战争才刚刚开始罢了。”孙权大笑说:“您的真诚,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啊!”
秋季八月,魏国皇帝曹丕率领水军攻打东吴,兵临长江边后返回。
魏文帝曹丕大规模发兵讨伐东吴,留下尚书仆射司马懿镇守许昌。曹丕亲自乘坐龙舟,到达广陵。东吴将军徐盛,在长江边排列战船,并且树立木桩,披上芦苇,建成假的城池和望楼。当时江水猛涨,曹丕登高远望,感叹说:“魏国虽然有上千队勇猛的骑兵,也没有地方施展,看来无法图谋东吴了。”恰逢暴风刮来,曹丕乘坐的龙舟几乎翻覆,于是就率领军队撤回。
公元225年,乙巳,后主建兴三年,春季三月,丞相诸葛亮向南征伐。
诸葛亮率领军队讨伐雍闿等人,向参军马谡询问计策。马谡说:“南中地区依仗地势险要、路途遥远,不归服已经很久了;今天打败他们,明天他们又会反叛。用兵的原则是,攻心为上策,攻城为下策;以心理战为上策,以短兵相接为下策,希望您能收服他们的心就行了。”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
夏季五月,魏主曹丕率领水军讨伐东吴。
待续.简释2/ 41后皇帝

张温,字伯慎.南阳人.东汉末年大臣.任司隶校尉.太尉.封互乡侯!经为董卓.孙坚.陶谦等人的上司;董卓所害
【考注】
①、张温:字惠恕,公元193年出生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张温出身于吴郡“顾、陆、朱、张”四大姓中的张氏;因为容貌奇伟和才能卓著,从而受到了孙权的重注;于是,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后主建兴二年即公元224年,吴权派遣到蜀汉访问;公元230年去世,终年38岁。
另注:张温,字伯慎。东汉末年南阳穰县人。东汉末年大臣,官至司隶校尉、太尉,封互乡侯。曾经为董卓、孙坚、陶谦等人的上司,奉命讨伐韩遂、边章、北宫伯玉的叛乱,威震天下。董卓掌权后,公元191年11月5日以和袁术勾结的罪名杀害张温。
②、马谡: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蒋琬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建兴六年即公元228年,马谡39岁时,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马谡: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诸葛亮之用参军
原文:后皇帝
甲辰,二年,夏四月,吴人来聘,复遣邓芝报之。
吴使张温来聘,复遣邓芝报之。芝至吴,权谓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识天命,君各茂其德,臣各茂其忠,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秋八月,魏主丕以舟师击吴,临江而还。
魏主丕大兴军伐吴,留尚书仆射司马懿镇许昌。亲御龙舟,至广陵。吴将军徐盛,列舟舰于江,而植木衣苇,为疑城假楼。时江水盛长,丕临望,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会暴风至,龙舟几覆,于是旋师。
乙巳,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
亮率众讨雍闿等,问计于参军马谡。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今日破之,明日复反。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之。
夏五月,魏主丕以舟师伐吴。
待续.原文2/41后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