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Vizion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港口的标准箱预订量在短短一周内暴跌49%,仿佛一声惊雷,瞬间撕裂了全球海运业的平静,货代公司纷纷“弃单”,马士基等航运巨头则急忙启用保税仓囤货——这不仅是一次航运业的地震,更可能预示着供应链重构与地缘经济版图的重洗,这种情况下,对美国的直接伤害虽然说不上很大,但某种程度上,却是在正儿八经放美国的血。

海运业的地震
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的冲击下,4月1日至8日,美国进口集装箱预订量也是不出意料的,较3月最后一周骤降64%,全球标准箱预订量也下滑49%。
这一崩盘式降幅虽然各方应该都有预期,但仅仅说是必要的阵痛显然是不太够。

航运软件商Vizion称,众多进口商在前一周已抢运完货,如今面对新一轮关税,纷纷按下暂停键,导致市场陷入“预订冻结”。
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货代企业成为“首当其冲”的角色。
部分中小货代选择直接取消订单,以规避日益高涨的关税风险。
而大牌货代则试图“以退为进”,向客户收取更高的预付款或转向东南亚中转线路。
航运巨头马士基则迅速启用其全球保税仓网络,将滞留在美国港口的货物转移至保税仓储区,既可延迟缴税,又能在政策明朗后快速放行,极大缓解了客户的库存压力。
与此同时,一些航线也在“被动优化”。

航运联盟纷纷削减或停靠原本满载中国—美国航线的班次,转而开辟更多中国—东南亚、东南亚—美东的中转航线。
ShippingWatch报道,亚洲三大船东联盟已暂停PN4太平洋航线,并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新增驳船和短驳服务,力图分流货量、分散风险。
可以说,这种不信任真正在全球贸易头上悬了一把利剑。

地缘经济新三角
当美国直航受阻,新的“三角贸易链”也便应运而生:中国—东南亚—美东。
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中转仓储业务出现爆发式增长。
据越南海关最新统计,4月上旬入境越南的中转集装箱量环比增长72%,其中逾半为前往美东的转运货物。

墨西哥同样受益于“近岸外包”趋势,美东港口旁的墨西哥中转仓也迎来大量中国制造品,年内转运量预计将增30%。
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航线搬家”,而是全球供应链的一次深度洗牌。
制造商与零售商开始重新评估“直邮美国”与“分段转运”的成本和风险,采购和物流团队也在紧急搭建多地仓储和多式联运方案。
更有企业借此机会,将部分生产环节向越南、墨西哥等地下沉,以规避未来可能的更多关税和地缘风险。
在地缘经济层面,“三角贸易链”正逐步固化:

东南亚国家凭借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灵活的贸易政策,吸引了大量中资和欧美企业投资建厂。中国则继续保持生产与出口优势,成为这一链条的上游。
美国东海岸港口在中转货物的带动下,也迎来了仓储、物流及加工增值服务的“第二春”。
这一新格局,或将让美国产业回流口号更显“画饼”,却真正为东南亚和美东物流服务商带来红利。
关税冲击带来的海运业地震,正在推动全球供应链重构和地缘经济版图重绘。
货代弃单、保税仓囤货,只是市场短期的“应急自救”。
而中国—东南亚—美东新三角贸易链的成形,则预示着长期的“新常态”。

未来,企业需更灵活地布局多地仓储与多式联运,政府则要在支持本土产业与参与全球规则制定之间取得平衡。
唯有适应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蝴蝶效应,才能在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这些货代和航运公司而言,自然是可以选择适应,毕竟得赚钱嘛。
但对美国和特朗普,这样一次次的对旧秩序和规则的无端冲击,无疑是在一点点放帝国的血,就是不知道,到底还能放多久。
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
《订单暴跌!美港口预警》环球时报
《商贸流通企业响应扩大内需 重压下的中国供应链韧性》现代物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