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寡不敌众”辞职,中央会上被“围攻”,收到陈云9字警告

雪青爱历史 2025-03-24 14:16:38

参考资料:

1:《陈云谈免除汪东兴纪登奎陈锡联吴德四人职务》

2:《历史转折中的华国锋》

这是陈锡联人生的至暗时刻!

明明是国家副总理,毛主席生前钦点的军委负责人,但却在一场中央会议上!

遭遇众人“围攻”,而不久后,陈云的9字警告,更是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重要的是,此时,距离他拿到军委大权,才仅仅只过去了2年!

从伟人信任的宠臣,到寡不敌众的落幕,陈锡联到底犯了什么“错误”?陈云又是如何将他“劝退”的呢?

1976年,随着怀仁堂粉碎行动的结束,十年动荡岁月正式落下帷幕。一时间,华国锋的声望达到了巅峰,而与之一同水涨船高的,还有紧密配合行动的北京军区司令员,陈锡联。

陈锡联是刘邓大军中著名的“三陈”(陈赓、陈锡联、陈再道)之一,他14岁参加红军,22岁一战成名,40岁就被授予上将军衔。

后来,陈锡联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司令,甚至成为东北实际的负责人。因为功绩斐然,他成为毛主席晚年十分倚重的“少壮派”之一,被伟人亲自提拔到北京,坐上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高位,由此进入了中央核心政治圈。

前有毛主席赏识,后有华主席重用,按理说,陈锡联的未来,本该前途无量,可谁知,就是这样一位,粉碎行动中的“有功之臣”,却在短短两年后,遭遇了自己政治生涯中,最严重的一次“滑铁卢”

1978年11月份,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原本啊,这场会议是讨论经济建设问题,可随着江一真同志的发言,会议方向却直接“跑偏”,围绕历史遗留问题和人事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火朝天的讨论

而在会议期间,有四个人成为被集中批评的对象,不仅身为副主席的汪东兴,成为“众矢之的”,作为副总理的陈锡联,也没能逃过众人的“口诛笔伐”。

11月12日下午,在东北组的会议上,任仲夷的发言直指陈锡联,从毛远新的火箭式升迁,到辽宁运动的多年乱象,翻出了陈锡联先前在东北时期的“各种旧账”。

几十天后的会议上,任仲夷再次“旧事重提”,而伴随着其他同志的“层层加码”,这位昔日风光无限的副总理,直接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如果说,此时的陈锡联,还仅仅只是处于“寡不敌众”的尴尬,那后来,陈云的9字警告,才是真正将他压垮最后一根稻草!

陈云是党内元老级别的人物,尽管建国后,他的职务头衔,似乎并不那么声名显赫,先后当过副总理、副主席,但从未当过真正的“一把手”,可实际上,他在中央里的说话和地位,却是极具分量的存在。

想知道陈云都说了什么?陈锡联难道就这样退出政坛了吗?

事实上,在这场会议中“落难”的,并非陈锡联独自一人,还有汪东兴、纪登奎、吴德三位“同病相怜”的同志。

这几位曾经在怀仁堂粉碎行动中,立下大功的老同志们,纷纷走向了黯然失权的结局!

而在两年后的一场政治局会议上,陈云又提出免除汪东兴、纪登奎、陈锡联、吴德四人职务的建议,他直言“这四位同志继续留在中央政治局,对党的形象极为不利。”

陈云的这番话,无异于给众人扔下一枚重磅炸弹,会场内瞬间鸦雀无声,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但在震惊之余,大家对于这样的结果,似乎也是预料之中。

因为当时,时代已经发生变化,可一些老同志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无法及时转变,再加上过去特殊时期的问题、拨乱反正时期的矛盾,外面对他们检举控诉的信件,如雪片似的寄到中纪委,这也正是陈云那句,“对党的形象极为不利”的由来原因。

如果说,78年会议上的批评,仅仅还只是一个“前奏”,那如今陈云的表态,则彻底敲定了陈锡联等四人的结局。

然而,不同于其他人的沉默或抗争,陈锡联却干脆利落地当众表态:“只要对党、对人民有利,别说辞掉职务,就是要我这颗脑袋,我也心甘情愿,就请大家批准我们辞职吧。”

就这样,陈锡联在1980年辞去所有领导职务,正式退居二线。但在两年后,随着中央提出,废除干部领导终身制和成立中顾委,陈锡联又再度“回归”,进入中顾委继续发挥余热。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点击头像进入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68 阅读:3201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