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德和无德在表现方式上,并非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阂,
有时候两者之间的距离,仅仅存在于一个突如其来的念想。
一次善意的释放,或是一次恶意的糟蹋,
都会让受其影响的“当事人们”反馈出有所倾向的表现,
具体来说,要么受益匪浅,
要么受害之后,
不想说话。

我们几乎听不到那些缺德之人的心声,
或者说,这些只能被藏起来的事情,即便被人发现,
也很难用让人接受的话语,来为那些可能招致指责的事情开脱,
更不用说现如今,人们对于那些破坏稚序之人的态度,
已经不仅仅是指责这么单纯了。
是的,当愤怒冲破道德的防线时,
很多带有攻击性的做法,便会应运而生。
其实这个说法还不够准确,
或许我们应该说,愤怒不需要冲破道德的防线,
因为在引起愤怒的条件面前,
也许道德,恰恰会站在愤怒的一方,
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一种情况的出现,
那就是,正因为有道德,
所以人们才会愤怒。
愤怒与道德的关系,实际上在如今这个世道,
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联性。
比如,是愤怒让道德加以体现,
还是道德赋予愤怒必然出现的条件。
这一切的答案,并不在这两个词之中,
而是要追溯其“始作俑者”,
也就是恶意这个概念的表现。
恶意,体现了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恶意,让愤怒成为被恶意伤害之人的表现手段。
恶意的存在,让道德的价值变得格外真实,
恶意的影响,让愤怒成为了必须存在的表达。
如同一个故事里出现导火索的时候,
那么必然就要有东西被点燃,
必然就要有东西因此爆炸。
所以,游戏的规则,往往不是“浑然天成”,
而是根据游戏的需要,游戏要实现的目标,
来“设定意义”,来“体现价值”。
如果恶意是一切的源头,那么恶意本身,
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这个问题,反倒变得不那么复杂了,
毕竟,名利二字,解释了七成的源头,
还有三成,往往是刻意而为之,
人性的丑陋,让恨人有笑人无,
变成一种看似合理的发泄,
人性的扭曲,让“我没有你们也不能有”,
让人性显得格外露骨,
格外可笑。
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想过去寻求所谓恶意源头的复杂性,
毕竟我们能看到的,能够感受到的,
只是那一次次被伤害,被污蔑,
被践踏,被恶心的事实,
事实面前,我们只能关注结果:
当恶意开始退缩的时候,
并不能说明恶意知道自己做错了,
它们只是意识到,
愤怒的存在,让它们必须害怕。

有句老话说的好,人教人教不会,
事教人,一遍会。
人教人之所以教不会,是因为被教的人,
没有意识到,他必须要学到的东西,
能够保护他,能够帮助他避险。
而事教人一遍会,是因为事情的刺激,
伤害了人,让人痛苦,
所以人学会了,而之所以学会,
就是因为只有痛过,才会知道避免痛苦有多重要,
只有输过,哭过,败过,
才知道人生之中的有些事,
体验不是为了屡败屡战,
而是为了不让这些事情,吞噬自己的相信,
消灭自己的坚持。
所以,对于恶意的还击,
最终的最终,我们选择以怒火洗刷一切,
因为只有怒火,
才能让恶意,感到“痛苦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