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书》上,他被称为张耀灵,在《魏书》上,在《资治通鉴》上,他被称为“张曜灵”,在《十六国春秋别传》上,他被称为“张灵曜”。一个人可以有三个姓名,但是他的人生只有一种。
张耀灵 形象
其父乃前凉皇世宗张重华,在东晋十六国年间,乃是前凉皇朝的第五任皇帝。
前凉国位于西北地区,其国都位于今日甘肃武威的凉州(凉州)。张重华执政之时,正是前凉国鼎盛之时,国内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由于是个分裂国家,所以与东晋王朝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并对频繁骚扰边境的老邻居“小赵”重拳出击。
张重华 形象
前梁有个叫谢艾的将军,他每一次出征,都是率领数千人,却能把后赵数万大军追赶得团团转,被誉为天下无双的将军。世宗张重华虽然算不上什么英明神武之君,但也算得上是一代枭雄,在他的带领下,前凉的发展还算不错,只是张重华的体质有些差。张重华从小身体就不好,登基后更是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身体也变得更加虚弱,才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躺在了病床上,很多太医都说他快不行了。自从张重华病倒后,他就犯嘀咕,自己万一哪一天一口气没上来嗝屁了,那江山谁来继承?因此,张重华赶在临死前把自己的遗书准备妥当。没过多久,皇上便将自己的长子刚满十岁的张耀灵立为储君。
谢艾 形象
《十六国春秋别传》:拜子灵曜为世子,大赦境内。
一个十岁的皇子,怎么看都有些不太可靠,所以,张重华才会在册封张耀灵为皇子的时候,特意的放了一条生路,让所有人都对皇子充满了感激之情。我的孩子,我能为你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张耀灵成为皇储后,张重华的兄长张祚便成了他最大的心腹大患。
《资治通鉴》:“重华庶兄长宁侯祚,有勇力、吏干,而倾巧善事内外....”
张祚仁兄弟,身强力壮,人高马大,为人勤勤恳恳,人品也不错,在前凉朝中也是颇有威望的角色。张祚极擅社交,和张重华麾下的大臣赵长走得很近,两人曾经拜过把子,暗中发誓,要同生共死。朝堂上的许多官员都看得清清楚楚,他们都明白张祚一直是储君张耀灵的心腹大患,因此一直在劝说张重华将张祚从内阁调走,让他在各地任职。总之,能离他离多远就多远,免得将来他会威胁到皇室的权威。文武百官的意见,都是发自内心的,可是当他们的意见落入张重华耳中后,张重华脸色一变,说道:
《资治通鉴》:“吾方以祚为周公,使辅幼子,君是何言也!
张祚乃是我家周公,将来还要靠他来扶持我家公子,尔等如此言语,岂非要坏了我们兄弟的和气?
周公,帮助武王破商建周,武王去世后,又辅佐武王的儿子,这就是所谓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张重华将张祚与周公相提并论,只是他觉得自己跟张祚终究是有血缘关系的,我的孩子是你的亲外甥,自己身为长辈,怎么可能伤害自己的外甥。你还不是要全心全意的帮助我儿,为我儿卖命?张重华说的没错,但他并不知道,理想和现实是两码事。
再坚固的感情,在政权的渗入下,也会被碾压成粉末。张重华好歹也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脑子还是很好使的,他让张祚协助张耀灵,也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没有给张祚什么实际的职位,实际上,他最看重的,就是帮助他战胜了后赵大军的谢艾。于是,张重华在临终前留下一封信,请谢艾担任统帅,协助张耀灵处理国事。张重华眼一闭腿一蹬,就这么死去了,但他临终前精心准备的一切,都没有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在张重华临死之前,宰相赵长和他的兄长张祚都是在场的,两个人看到这封信,都是忍不住的若有所思。
谢艾何许人也?这可是十六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啊。不仅能征善战,对方的学历也很高。若是让他当上了宰相,掌握了真正的权力,我们兄弟二人还怎么混?所以,这两个家伙才会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将张重华的遗嘱据为己有,然后自己写了一份入门信,以张重华的名义,为自己加王赏爵,然后两个人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名忠心耿耿的大臣。年轻君王虽然登上了张耀灵的宝座,但有两个心怀叵测的大臣在,他还是很担心的。赵长作为前凉众官员的首领,第一个站出来,当众提出张耀灵年幼,不宜继位,应当由张祚继位,众臣无人敢于反驳,于是张祚露出真面目,当即将张耀灵革除,自立为新的皇帝。心狠手辣的张祚夺权,不仅将张耀灵给打死了,还将远在异国他乡的谢艾给打死了。可惜,就是这么一位惊才绝艳的大将军,却在一场权力更迭之中,莫名其妙地陨落了。
《资治通鉴》:凉王祚淫虐无道,上下怨愤。
按照常理来说,你张祚年事已高,历经千辛万苦,斩尽亲眷,终于登上了皇帝之位,当上了新的领袖,你就该好好把握眼前的机会,好好工作,争取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让所有人都尊重你,免得被人指指点点,说你是叛逆。可是张祚却没有这么做,他登基为帝,贪图享福,为非作歹,欺压平民,杀害官员,整个前凉国的人都对他怀恨在心,想要将张祚绑起来烧死。
张祚 形象
《晋书》:自阁内媵妾及骏、重华未嫁子女,无不暴乱。
世宗、世祖没有陪葬的规矩,故而他们的女人都留在了皇宫之中,可是张祚登基后,却每天晚上都会潜入皇宫,调戏那些女人,不管是父王的小妾,还是兄长的小公主,全都被调戏了一遍,这等丧尽天良的事情,实在让人毛骨悚然。那时候,十六国之中,也有一个被称为“前秦”的地方,二帝叫苻生。苻生这个皇帝,也是一个心狠手辣,风流成性的人,要说到猥琐程度,几乎可以和张祚媲美。这两个人,一个住在关中,一个住在陇右,算是把百姓霍霍惨了。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叫做桀纣无道,和张祚苻生一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可以说,张祚现在的地位,可以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张祚的反对声中,河州刺史张瓘呼声最高。平日里,张瓘和张祚互相看不顺眼,如今张瓘更是毫不犹豫的跳了出来与他作对。
《资治通鉴》:起兵击祚,传檄州郡,废祚,以侯还第,复立凉宁侯曜灵。
张瓘纠集大军,来到河州,向张祚宣战,要张祚退位,将皇位还给张耀灵,一时之间,天下哗然,到处都是反对的声音,纷纷向张祚讨要一个解释。怨得了谁又怪得了谁?要怪就怪你心狠手辣,想要夺了自己的侄儿的皇位!要怪就怪你,自从你登基以来,就没少惹是生非。要怪就怪你是个禽兽,是个败类,犯下滔天大罪,缺大德呢!
《魏书》:曜灵寻为祚所杀。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击下,在各个地方都有兵变的消息,张祚非但没有反思自己,反倒是勃然大怒,将自己被废后囚禁起来的张耀灵拖了出去,当场格杀。很显然,这个兄弟是不会将皇位拱手相让的,因为他已经杀死了自己的大侄儿,接下来的日子,就只有一个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诸位道友,张瓘之前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讨伐东洋人的宣言,就是为了借助大势,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张祚臣服。可是张瓘怎么也没有料到,张祚竟然如此愚蠢,在众矢之的的情况下,非但没有将皇位传给张耀灵,而是选择了同归于尽,将张耀灵送入了地狱。张瓘有些恼火,这算哪门子的做法?这不给脸不要脸吗?最后,张瓘起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向张祚发起了进攻,可是张祚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信任,所有人都背叛了他,他的军队在混乱中溃不成军,最终被杀。
按理说,国君逝世,文武百官都会很悲伤,平民也会很悲伤,到了那个时候,举国哀悼,那种悲伤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可是,当张祚去世的消息传出时,百姓哭的嘴巴都向上扬了。张祚的尸体被扔在大街上,腐烂散发着恶臭,无人收尸,最终被匆忙掩埋,甚至没有进入祖庙。张祚已逝,但前凉国内部的纷争,并未因此而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