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王朝,其实是分两个时代的,一个是西晋,一个是东晋。两个晋朝共有15位皇帝,一共有155年的历史。
三国时期,司马家族司马懿及其二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为曹魏权官。司马昭去世之后,公元266年,司马炎代替曹魏,建国为晋,国都洛阳。公元280年,他起兵灭了孙吴,实现了自己的一统天下。自晋皇帝司马炎立国以来,五十一年间,先后有四位皇帝,此后,就形成了一种漫长而又僵持的局面。
东晋,经历了八个诸侯之乱,实力大损。而那些被迁移到南方的异族,则乘着这个机会,兴风作浪,掀起了“五胡乱华”,许多平民和王公贵族,纷纷向南迁徙。公元316年,长安沦陷,西晋被攻陷.第二年,皇室成员司马睿在建康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所谓的“东晋”。这个时代,由于五胡和东晋十六国共存,所以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东晋十六国”。
国号由来
魏帝曹奂封晋国司马炎之父司马昭为“晋公”。264年,他被册封为“晋王”,故“晋”字为国家名称。
据《汉晋春秋》所述:魏帝曹髦执政期间,司马昭为统帅,其雄心壮志愈演愈烈,妄图篡夺曹髦之位。魏帝曹髦对司马昭不满之意越来越多,他对自己的亲信说:"司马昭的心思,过路的人都知道。"于是,他不听众臣的劝告,带了几百名亲兵,前去攻打司马昭。没想到,司马昭在路上派了一支军队,将曹髦斩杀。
八王动荡
这是一场为了一个女子,而引发的内战。这件事情,是因为晋皇帝司马炎在挑选储君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让贾南风干政,这才有了后来的八位王子之争。
晋武帝逝去,晋惠帝司马衷登基称帝,继任贾南风为其后,他的继任者,就是他的妻子。贾南风在与外戚杨骏的权力斗争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掌握了朝中的权力。贾南风膝下无子,在那个时候,他并不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他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以绝后患。
后来事态失控,几位皇族把贾南风以弑君之罪关押起来,引发了一场新的内讧,牵扯到的皇族越来越多,足足持续了十六年,因为八位皇族都参加了内讧,所以被称为“八王之乱”。
五胡内迁
自从汉朝刘秀突破了“不允许北疆人向内地迁徙”的“铁则”之后,大批的草原人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内地迁徙。
到了魏晋时代,这种迁移就变得非常普遍了,其中有匈奴、鲜卑、羌、氐、羯五族,被称之为“五胡”。
王马共世
这是指在东晋时代,琅琊郡王氏的势力能够和当时的皇家相抗衡。
司马睿从东来到自立为帝,北部大族——琅琊王氏的王导和王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段时间里,王导主内管政,而王敦主外管军,而且,在朝廷里,超过百分之七十五的人都是王氏一族的人,可以说,他们对整个东晋都有着极大的控制力。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中说,他是个野心勃勃的武将,与朋友刘琨相谈时事,都是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为了报效国家,午夜一见公鸡打鸣,便起身持刀而练。
晋元帝司马睿封他为“奋威大将军”,率部北上征讨。他在北方大获全胜之后,还打算继续北上,渡过黄河,夺回原来的土地。
可是司马睿却没有什么野心,他只是想隐退江南,安安静静地度过余生,所以他马上就让人顶替了祖逖,放弃了他的北方之行。
淝水战役
而在谢安一方,则是坚定了参军的决心,让自己的外甥谢玄戍守北部疆域,与秦国交手。在383年,两军最终在淝水河上展开了一场大战。
苻坚带着百万的兵马,东晋谢玄作为前锋,带着八十万的北府军队,与秦国的军队对峙。就在秦军即将渡河作战时,晋人却是忽然渡河而来,并派出一支军队,进入秦军的阵中,大叫道:“前面的军队溃不成军。”秦军不知内情,一时慌张,遂被晋人趁虚而入,大败而归。最后,晋军队以寡敌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刘裕代晋
刘裕出身贫寒,加入了北府军,一路走到了将领。在东晋时期,曾立下过汗马功劳,被册封为“宋王”。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退位,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建立了宋朝,历史上称为“刘宋”,标志着东晋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