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秦末民变”、“楚汉之战”,使大量百姓伤亡。汉代第五年(公元前202),人口约为1800万。其后因实行黄老之政,使百姓安居乐业,至汉武帝时,疆域扩大,人口剧增。根据《汉书·地理志》,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共有12233602个家庭,总人口59,594,978人。
在历史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以黄河为主,因此,古代社会的经济呈现出北方地区较为繁荣的特点。如果把淮河和秦岭作为界线,则北方的居民占了85%左右,南方的居民不足15%。徐,兖,青,冀,豫五州,人口都在500万以上,它们发布在黄河的中下游。在二百万以内的有交,梁,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地区以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宁绍平原为主体。
天凤四年,本应有五千六百万人,但因王莽改革不成,黄河改道,引发了绿林动荡,导致一场战役的发生,死伤惨重。至建武五年,中元五年,整个国家的总人口只有2100万人,与西汉时期相比,只有36%的总人口。之后,人类又重新开始繁衍生息。根据《续汉书·郡国志五》的记载:“永和五年,共有969万户,4915万人口”。至永寿二年,已有1607户,5006人。在两汉时期,人口的分布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到了新莽末,两汉初,大批中原民众为逃避战争,纷纷往长江河谷地区移民,使江南地区的人数达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三。豫,荆,扬,益四州人口都在五百万以上。荆州和益州,都是翻了一番,而扬州,则是增长了四成。随着南部的增加,北部各郡的人数也在下降。在晋皇帝太康三年,汉末战事连绵,总人口仅为1885万;大约是125年以前的1/3。
农业
自西汉以来,铁器逐渐占据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其中以铁犁、铁板、圆头犁和全铁曲柄锄最为出名。最常见的耕作方法是牛耕,而最常用的耕作方法是“二牛抬腿”。“代田法”、“区田法”等一系列新型的农业制度也随之产生。由于重视关中一带的水利发展,成国渠,六辅渠,白渠,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运河。洛河旁边有一条龙头沟渠,因为周围土壤太过疏松,容易崩塌,所以就挖了一口井来取代地面沟渠,称为“井渠”,和现在新疆的“卡尔”很相似。在东汉前期,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有了翻斗、旱乌等灌溉用具。最有名的一本农学书籍就是《泛胜之书》,其中就有一种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方法。
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