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咱们教育圈真不是外人能轻易理解的。
老师、学生、家长、领导,人人都在这场“大游戏”里各自奔忙,但很多现象一看就觉得别扭:
不是咱们老师不努力,也不是家长不上心,更不是学生不拼命,而是有些“操作”,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为了减压,我们不给学生排成绩名次,但老师教学成绩可是一场接一场地比——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贡献率……分毫必较。
有的老师甚至考试结束就开始焦虑:“这回班里有没有拖后腿?”
其实这根本不是为了“教学质量”,更多时候是为了评奖评优、职称晋升。
可老师也有尊严啊,天天被一张成绩单绑架,谁还敢轻松教学?
二、课题天天立,做出来的少说到搞教研,热闹是挺热闹的,但真落地的少。
一线老师本来就教学任务重,哪还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搞研究?
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评职称、凑材料——
申个课题、写个报告、拍几张照片,“形式感”拉满,实质上可能还不如一节高质量的课堂来得扎实。
三、“寒门难出贵子”,不是孩子不努力,是现实太难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常听“寒门出贵子”,可现在看看重点班的构成,大多是家境不错的孩子。
农村、困难家庭的孩子反而学不进去。
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教育资源太不公平,
父母忙生计顾不上,没人给孩子“铺路”。
孩子眼里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自然也就学不动了。
职称晋升、荣誉评比,有时候不是看谁教得好,而是看谁“关系”硬。
你要是天天上课、带班忙得团团转,可能还真没时间去“表现”。
但有的老师,课不多,人倒是早早评上高级职称了。
你说气人不气人?
五、外行指导内行,这事儿见怪不怪有的校长、主任多年没带课了,却对教学头头是道——
高考考啥、题怎么出、教学怎么改,讲得比谁都溜。
可说白了,很多时候他们连课本都不熟悉。
问题是,他们一拍脑袋的决定,最后都得一线老师去扛。
六、学生是“祖宗”,老师像“学生”现在的学校有时候给人一种错觉——老师被各种规章制度层层考核:
签到、备课、教案、教研……每一条都不容马虎。
反观学生,不学习也没人敢多说,管多了老师还可能吃处分。
这年头,老师真是“夹缝中生存”:不教心累,教了可能更累。
我们愿意奉献,但不能只讲风险啊!
一个人的工作,既要有意义,也要有回报。
可现实是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职称没升、工资没涨,
连点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这不是清贫,这是心寒。
八、会议能治百病?老师:不如让我多备会课还有一种“万能药”叫开会:
不管出啥事,先开个会再说。
讲的东西可能跟我们教学八竿子打不着,但得拍照、写笔记、发群里——不然材料怎么交?
时间一久,老师们也练出绝活了:
会上批作业、备课、刷试卷,一点都不浪费。
九、做事不重要,留下“痕迹”才重要教书的主业渐渐变成了拍照+写材料:
教研要照片,家访要照片,谈话也要照片,记录一摞摞。
教学质量没人管,但你要是材料交不上来,问题可就大了。
这让不少老师感叹:“我教的是学生,还是相册?”
十、“娘化”不只是学生的问题,男教师都去哪了?别看教师是“铁饭碗”,但男老师越来越少。
为啥?
工资低、压力大、成长空间小,
再加上男老师在学校里常常要承担更多的班主任、纪律管理工作,搞得人身心俱疲。
男老师一少,孩子们缺少榜样,对成长影响不小,尤其是男生的独立性和阳刚气质,越来越弱。
说到底,我们教育系统的问题,
很多时候并不是出在“学生”或“老师”身上,而是整套系统本身。
很多时候,一线老师辛苦备课、熬夜批卷,却得听脱离教学多年的领导指手画脚;
认真育人的老师被琐碎事务压得喘不过气,喊累的声音还被当成“消极怠工”。
我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真的希望这些怪现象能少一点,让教育回归本质——
让孩子真正学到东西,让老师真正热爱教学。
说到底,教育是门良心活儿,也是个系统工程。
改变,得先从听见底层老师的声音开始。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学校和家长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忽略了对孩子做人和道德品行的培养,只有扎下做人的根,才能避免孩子沉迷堕落、走上邪路、违法犯罪,孩子才能真正成才! 传统优秀文化经典、好书《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了凡四训》、《寿康宝鉴》、《百病寻源记》等;传统文化光碟巜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是做人的根,是重中之重的经典和好书,值得用来教育孩子,受用一生。可在网上搜看,也可以在网上各种购物平台上购买并送到家。 孩子学了做人的道理,扎下道德品行的根,就会懂得因果关系(明因识果),知道干坏事、违法犯罪后,就会产生不好的果报,从而自觉断除恶因,避免恶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一年的钱还欠着呢
其他行业存在类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