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有不少老师的工资,明面上是一份,其实“被扣”了两份。
前天和一个教数学的朋友吃饭,他苦笑着说:
“我自己挣的钱,学校还要‘决定’我能不能拿回来。”
听完着实让人心酸。
这一扣,就是工资的30%。
绩效工资听着像是“奖励”,实际上是从你兜里掏出来再装回去,分不分得回来、能不能分多少,还真不一定看你干得好不好。
咱们老师的工资,大体上分两块:
基本工资+绩效工资
绩效里又分两小块:
基础性绩效(70%,每月固定发)
奖励性绩效(30%,期末看表现“再分”)
这本来是个好制度,目的是鼓励多劳多得,让教得好的老师多拿点。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再分”上。
有些地方的做法很离谱,直接从老师本来的工资里扣下30%当绩效池子再分。
也就是说,这钱本来就是你的,现在却要“重新评估”才决定发不发你。
这就像你每月工资3000,先被学校扣走900放在抽奖箱里,
等期末开一次“工资抽奖”,看你表现如何,
再决定能不能把那900发你,或者只发你600、500甚至更少。
你说气不气人?
退休了,绩效就没你事儿了?更荒唐的是——退休以后,连这部分绩效也不给你了。
老师们干了一辈子,本来想着退休后好歹能拿个稳定点的退休工资,
结果一看工资条,心凉半截。
那30%的绩效直接没影了。
为什么不给?
官方的说法是:“你都不工作了,哪还有绩效可谈?”
但问题是,这笔钱在绩效制度实施前,本来就是工资里的一部分。
现在被改了名字,就能不发了?
你退休了,工资却缩水了,这笔账怎么算?
干到最后才发现,绩效越高,退休工资反而越低,这制度到底是在激励人还是在惩罚人?
更扎心的是,咱们真正天天带学生、上讲台的一线老师,绩效反而拿得最少。
有的学校里,办公室、工会、财务,甚至平时看不到人影的,绩效工资都比任课老师高。
而你,一个天天上课改作业的老师,可能连自己被扣的那30%都分不回来。
有老师说:“我连轴转、上5天课,绩效还不如整天坐办公室喝茶开会的。”
这听着像段子,但真的是很多老师的真实写照。
而且你要是请了个假,绩效直接一刀砍到底,
但你坚守岗位也没见多给你点——那问题来了,别人扣的钱去哪儿了?
听说过“两份工资表”吗?不少老师见过有地方的老师爆料,说学校其实有两套工资表:
一份是上报财政的,金额正常
一份是打进老师银行卡的,被扣得乱七八糟
这就是为什么有老师明明干了不少事,工资却不见涨的原因之一。
说白了,国家该发的钱,没全到老师手上。
那扣下来的部分,用来干嘛了?
用来补贴行政岗位、发各种津贴、加班费,甚至是领导的“值班费”。
咱们不是说领导不能拿钱,但这钱怎么就总是从老师兜里出?公平吗?
你说“奖励”,我们不怕。
谁不想多拿点,咱也愿意凭实力挣。
但问题是,考核不透明,分配不公,规则不清,就像打牌,你的牌还没抓齐,别人已经摸好牌开打了。
说白了,老师不是怕绩效制度,而是怕制度变了味,让原本该拿到的钱,成了领导眼里的“可分配资源”。
这哪里是激励?
这分明是分化,是打压,是心寒。
写在最后:老师不是机器,也不是提款机教书育人,是一份良心活儿。
我们不求多拿,但求公道。
绩效制度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得回到公平、公正、透明的轨道上来。
别让一线老师成了最吃亏的那一群人,
别再让本该激励的机制,变成寒了人心的“潜规则”。
如果你也是一线教师,你是不是也有过同样的困惑?
留言聊聊吧,我们一起发声,别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