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同时发布公告,宣布通过定向增发股票向财政部等战略投资者募集资金5000亿元,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这一动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国有大行明明资本充足率达标,为何还要大规模融资?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一、历史背景:从“救火”到“防患”的转变中国银行业历史上曾多次因危机被迫补充资本。例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国家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为四大行“输血”;2003年股改前,银行因不良率超20%依赖外汇储备注资。但此次融资不同——四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达标(如建行14.48%、工行14.1%),属于主动防御而非被动救急。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进入新阶段:从“危机应对”转向“风险前置管理”。
当前经济转型期,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压力、国际金融波动等隐患交织,提前囤积资本“安全垫”,是为应对潜在系统性风险预留缓冲空间,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此次定增是继1998年、2003年、2010年后第四轮大规模注资,但与前三次不同:
一是主动性与前瞻性:非危机倒逼,而是主动布局,体现“稳预期、防风险、促转型”的新治理逻辑;二是政策工具创新:特别国债+定增组合拳,既缓解银行压力,又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形成政策协同效应。

1. 政策铁令:不放贷就失职
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提出“增加大型银行核心一级资本”,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行5000亿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
政策意图清晰:银行需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但信贷规模与核心资本直接挂钩。若资本“子弹”不足,既完不成政治任务,也可能因资本充足率跌破监管红线被约谈。而且特别国债注资是政治任务,拒绝等于“不讲政治”,未来政策资源获取可能受限。
2. 利润崩盘:自己造血功能衰竭
2024年国有大行净息差普遍跌破1.5%生死线(如工行1.23%、建行1.33%),净利润增速趋近于零。利润留存这一内源资本补充渠道基本瘫痪,但同期六大行仍计划派发超4200亿元股息。一边撒钱分红,一边跪求注资,凸显盈利模式困境。
3. 风险暗涌:防弹衣必须加厚
截至2024年末,邮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9.56%,虽高于监管底线(8%),但考虑到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敞口,账面数据可能低估实际压力。资本充足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多支撑约10万亿风险加权资产,这是应对潜在坏账的“保命钱”。
1998年国企坏账、2008年金融危机均因资本不足引发连锁反应,如今若不未雨绸缪,危机爆发时代价更大。所以必须现在尽快提前准备。
三、深层逻辑:国家战略与金融博弈1. 财政金融深度绑定
财政部此次认购超4500亿元(占总募资90%),并通过低价定增(如建行9.27元/股,较市价折价7.3%)强化控股权。交行定增后财政部持股超30%成为控股股东,直接体现国家资本对金融体系的控制力升级。
政策协同升级:财政部增持后,交行、邮储等银行控股股东地位加强,直接服务于“五篇大文章”(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推动信贷资源向国家战略领域倾斜。例如,中国移动入股邮储银行,意在加速金融与数字技术融合。
2. 国际合规备战
根据中国版巴塞尔III,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需在2025年达到总资本充足率19.5%(含TLAC工具)。所以2025年是国际资本充足率达标最后期限,且经济下行压力可能进一步暴露银行资产质量。截至2024年末,四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仅10.86%,存在显著缺口。此次补足资本,是为满足国际监管硬约束,避免在国际竞争中掉队。
争夺全球话语权:资本实力是国际评级和跨境业务拓展的基础。此次注资后,四大行资本充足率提升(如邮储预计增1.2个百分点),可支撑海外扩张,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及“金融强国”目标。
3. 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的“倒逼信号”
息差收窄倒逼资本重构:2024年国有大行净息差普遍低于1.5%(如工行1.23%),利润增速趋近于零,依赖内源资本补充(利润留存)已不可持续。定增是应对“利润失血”的唯一选择。
业务转型压力:传统存贷业务萎缩,理财子公司、绿色金融等新赛道需消耗核心一级资本。例如,中国移动与邮储合作智慧金融,需资本支撑数字化投入。
4. 资本市场改革的风向标:从“融资市”到“功能重构”
此次定增虽短期抽水(约5000亿规模),但折价发行(如建行9.27元/股)、限售期五年等设计,兼顾市场稳定与长期资金引入,意在引导资本流向实体而非短期套利。
另外,也是向市场传递估值修复预期的信号,当前银行板块市净率普遍低于0.6倍,定增后资本实力增强或催生估值修复。例如,邮储银行补充资本后,市场对其资产质量担忧缓解,可能吸引长期投资者。
结语:不是缺钱,而是缺“未来钱”
四大行此次融资,表面看是“补资本”,实则是中国金融体系战略升级转型的缩影——既要充当经济“救火队”,又要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引擎。5000亿不是终点,而是银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