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伙,扫大街扫出一个200亿上市公司

棱镜洞 2025-04-21 17:46:39

一、从食堂到上市公司:一个东北汉子的“扫地人生”

南下深圳:命运的转折点

1990年,28岁的周平在老家哈尔滨的纺织工厂当工人,安稳日子本可一直过下去。

母亲此时在千里之外的深圳,承包了一个对外开放的食堂。突然有一天,母亲捎信来说,食堂人手不够,希望他能去帮忙。

“放弃铁饭碗去南方?”工友们都觉得他疯了。纺织厂的稳定工作、东北国企的福利、甚至可能分到的福利房,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都是令人艳羡的保障。

这可是个艰难的抉择啊!放弃稳定的工人工作,意味着放弃了铁饭碗,未来充满了未知,再想回来可就难了。周平思来想去,还是咬了咬牙,决定闯一闯,坐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坐了2天2夜来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

这一年的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孔雀厅鸣锣开业,首批上市的“老八股”成为各种报纸的头条。这一事件被官方确立为中国资本市场诞生的标志性时刻。当然,周平绝不会想到,30年后自己也会创造一家上市公司。此时,他满脑子想的,就是到深圳后怎么帮母亲把食堂开好。当然,他也知道,这趟南下不是探亲,是押上了整个人生的赌注。

七年磨砺:从食堂到清洁服务

到了深圳,周平可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忙得不可开交。那时候的深圳,到处弥漫着拼搏的气息。

布吉农批市场的路灯总带着股鱼腥味。每天凌晨4点,天还没亮,他就得起床,推着板车去市场买菜。“猪肉要选带霜的才新鲜,冬瓜要挑个头均匀的”,他费劲地跟菜贩砍价,手冻得通红却记得记账本上的每一笔。

车斗里堆着刚砍下来的白菜帮子,菜叶上的露水混着深圳特有的咸湿空气。“周老板又来进货啊?”潮汕摊主用竹筐给他留最新鲜的基围虾。

白天在食堂后厨切菜炒菜,晚上还要经营大排档,直到凌晨1点收摊。等他趴在饭桌上眯半小时,天又亮了。

白天他系着油渍麻花的围裙颠勺,晚上支起大排档炒牛河。油锅腾起的热气里,周平发现深圳人有个怪癖:哪怕炒粉里吃出半根头发,也不会像东北爷们那样掀桌子,而是默默挑出来继续吃。这种“搞钱要紧”的狠劲,后来成了玉禾田的企业基因。

这样的工作似乎轮回一样,一做就是七年。可他一点都不马虎,把食堂打理得井井有条,卫生更是做得干干净净,大家都夸他。虽然辛苦,但赚的钱比当工人多多了,周平觉得这苦吃得值。

这种“睁眼干活,闭眼算账”的日子持续了七年,承包食堂从1家扩展到10家,周平完成了从工人到小老板的蜕变。

一次偶然机会,食堂的外企老板看到他“连食堂卫生都做得干净”,提出想把公司的清洁服务工作也承包给他,周平很爽快地答应了。

此时的周平,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生意应该可以做得更大,不仅是饭堂,还可以是其它任何生意。既然要干一番大事业,就得有个像样的名字。于是,1997年,周平在A4纸上一口气写下了40多个名字,最终敲定“玉禾田”——寓意“东北黑土地上的禾苗与朝阳”。

他还设计了一个logo:黑色代表东北的沃土(黑土地),玉上的点代表太阳在大地上冉冉升起,而禾苗指的是一望无限的大自然。

图片来自玉禾田官网截图

这个带着黑土地气息的名字,后来被刻在环卫车的车身上,出现在全国100多个城市的街道。

带着这个充满希望的名字,玉禾田成立了,一开始只有6个员工。六个员工围着他高喊“要当深圳最亮的扫帚”。谁也没想到,这把扫帚后来扫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星火。

为了打响公司名声,周平身体力行,经常站在工作最前线。深圳罗湖万象城开业时,他亲自拿着扫帚,和环卫工人一起清扫。有一年过年,大家都在家团圆,他跟环卫工人们一起在欢乐谷打扫,一起吃包子守岁。工人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干活也更起劲了。他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万宝至实业、金地巧克力、特区报业大厦、盐田港……玉禾田在深圳清洁服务行业渐渐有了名气。

二、政策东风与战略升级:环卫帝国的崛起

定下1个亿小目标

2002年,玉禾田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拥有3000名员工。

周平又给自己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营收突破1亿。

抓住市场化改革机遇

2003年,深圳率先进行环卫市场化改革,玉禾田顺理成章成了中国第一批进入市政环卫领域的民营企业。周平也先后成立了金枫叶和玉蜻蜓两家分公司,分别负责园林绿化养护和病虫害防治。从这时候起,城市环卫业务成了玉禾田发展到百亿市值的关键。

标准化与人才培育

在旁人眼里,扫大街不过是个粗笨苦力活,没啥技术含量。可在周平心中,再普通的工作只要深挖细究,都有独特门道。

于是,2004年,他创办了“玉禾田大学”,自己担任校长。还专门编写了教材,开设了《环卫项目经理管理技巧》、《地铁优秀项目经验分享交流》、《新型清洁机械设备》等实用性特别强的科目。

十年间,这里走出2000余名基层管理者,形成可复制的管理体系,后来也成为玉禾田扩张的利器。

全国扩张与重大战役

有了人才和经验,玉禾田开始迅速向全国进军。2006年,五年之期未到,玉禾田便已走出珠三角,实现亿元营收。但那段时间,他开会时经常对员工说:“将来要在全国的大街小巷,在你们每个人的家乡,都出现玉禾田人的身影,那才算真正的成功。”

从那之后,他们的身影甚至还出现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赛场上,不仅在政府面前积累了“标杆业绩”,也让“玉禾田”三个字登上了国际舞台。

政策东风再吹,争做龙头老大

2015年,试点运行了十多年的“环卫市场化”正式在全国铺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卫行业,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推动着这个行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风口,玉禾田也借此机会走向了全国更多的城市,玉禾田乘着这股东风成为了行业龙头。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市政环卫领域,他们带来管理、资金与科技,让“扫大街”变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2015年,全国各个地方政府与企业,一共签下了不到500亿元的环卫合同;到2018年,这个数字翻了两番,增长到2278亿元。而在城市的街道上早已积累下丰富保洁经验的玉禾田,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服务能力,在这波风口上拿下了全行业3.86%的市场份额,昂然位列全国第三。此时,他们已从写字楼、会堂、场馆,走向更大的城市空间。

危机中的品牌淬炼

2018年3月,景德镇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玉禾田第一时间就赶到救援现场。

同年9月17日,台风“山竹”还在深圳市上空呼啸,凌晨三点一千多名玉禾田的工人已经开着清运车出现在街道上,清理残断的树枝,着手恢复城市的交通。这样优质的服务,为玉禾田赢来了良好口碑。

2020 年疫情来袭,公共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环卫行业成为战疫 “逆行者”,玉禾田人也在其中默默付出,也让人们看到环卫行业的价值与作用。

靠十多年打磨出的成熟管理模式,玉禾田展现出强大的应急行动力,精细化管理更让它在市场争夺中占据优势。这一年,它在市政环卫方面毛利率高达 34.75%,净利率 16%,远远甩开行业平均水平。

2021年3月,特大沙尘逼近城市上空,“玉禾田”银川公司旗下的雾炮车、洒水车、洗扫车、道路养护车、干扫车早已整装待发。经过数天“人停车不停”的连续作业,沙尘过境之后,银川街头仍然明亮整洁。这场沙尘暴,让“玉禾田”成了当地媒体乃至中央电视台的报道焦点,央视镜头里,玉禾田的工作服成了抗灾主色调。此时,它已拥有6万多名环卫工人,服务10多个城市、1200家品牌客户和近200个政府客户。

这些时刻,让玉禾田从“扫地公司”升格为城市守护者。

登录资本市场

2015年A股市场迎来了大牛市,吸引了更多暂时上不了A股市场的公司进入新三板市场。

有了亮眼的业绩数据,资本自然闻风推动玉禾田的估值“滚雪球”,推动它上市。公告显示,玉禾田2014年度、2015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8.64亿元、11.1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947.59万元、6451.32万元。

2016年7月,周平在新三板挂牌。在登陆新三板时,玉禾田给自己设定了一幅伟大的蓝图,计划在未来十年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实现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以上,进入中国企业五百强。

这一年,新三板市场新增挂牌公司达到5034家,总数达到10163家,市场规模较2015扩大1倍。但是另一面,新三板2016年全年累计成交额为1192亿元,同比仅增长0.77%。此后随着股市大幅调整的到来,投资者和企业对于新三板的热情都有所冷却。

因此,2017年7月20日,玉禾田(837848)发布公告称,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并于境内上市。所以,在新三板挂牌只是IPO的跳板,现在时机已经成熟,2016年营业收入达到15亿元,净利润达到1个亿。

此时,在新三板挂牌的环卫企业已经有13家,2016年度的营业规模总和为27.9966亿元,其中玉禾田(837848)、新安洁(831370)、建广环境(871515)分列前三。而在净利润指标上,新三板的13家环卫企业在2016年度普遍盈利,仅1家存在亏损。对于亏损原因,伟业环保(838718)解释称,主要由于公司挂牌产生中介机构费用导致。由此可见,环卫行业盈利能力比较乐观。

而从整个大环境来说,我国的道路面积始终维持上升态势,2015年我国道路总面积已经达到71.8亿平方米,相较于2006年的41.1亿平方米增长74.70%。随着道路面积的不断拓阔,2015年全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覆盖)面积73.0亿平方米。

根据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15年,我国城市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市场规模分别达920亿元、180亿元。未来随人口增长、城镇化率提升及交通基础设施扩建导致环卫服务范围拓展及质量提升、环卫单价上涨,2025 年环卫市场空间有望突破3,400亿元。

据行业数据网站“环境司南”发布的环卫市场化年报,2020年,中国环卫市场规模从1835亿增长到了2035亿,而2021年将达到2300亿元。

成功上市A股

2020年1月,玉禾田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上市是企业和老板的荣耀时刻,一般都会高朋满座。这几年,被邀请来敲钟的,逐渐多了很多“小人物”的身影,比如,马老师请农民店主到纳斯达克敲钟,王卫请来了快递小哥。而周平,也请来了自己的一线环卫工人和自己一起敲响警钟。

就在当年7月,玉禾田市值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值206.77亿元,周平家族财富则超过100亿元。当年胡润百富榜发布,周平家族第一次登上富豪榜,排在1730名,成为中国最富的也是最大的“环卫工”。

三、资本市场上的“扫地僧”(投资者视角)(一)财务健康度

玉禾田最近十年营业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但逐渐在下降,由十年前的3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5%左右。净利润也是在前期有较高的增速,但是在近几年下降为个位数的增长。

政府回款慢拖累现金流。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2亿,但应收账款周转率仅1.44次,说明存在回款风险,因为他的大部分客户是政府单位,结账期通常较长,但长期可能推高财务成本

2024年中报显示应收账款38.15亿元,占总资产49%,同比增幅45%。应收账款/净利润比例高达731%,意味着赚的利润大部分是“纸上富贵”,存在一定的坏账风险,但大部分是政府单位,则发生坏账的风险偏小。

毛利率24.93%(同比+4.7%),但净利率11.18%(同比-7.8%),主因研发费用暴涨137%、财务费用增长49%(借款增加)。每赚1元利润,需承担0.87元成本和费用,附加值偏低。

负债率是47%,低于行业平均,属于“轻负债”模式,抗风险能力尚可。流动比率1.79,速动比率1.78,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但PPP项目可能存在隐形雷区。

所以从财务角度的判断,对于玉禾田,短期看增长,长期看回款。充足订单支撑未来1-2年营收增长,但若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低于1.5次(行业平均约2次),现金流压力将制约扩张。有息负债率当前21.47%,若突破25%需重新评估偿债能力。2023年新签合同118亿元(同比+220%),但需警惕“以量换价”导致利润率进一步压缩。如应收账款增速,若持续高于营收增速,则需要警惕它的资金链风险。

​无人环卫落地角度看要看它的效果,若智慧化项目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业务(目前26.7%),则可能打开估值空间。

所以,玉禾田像一台“稳健但吃油的老卡车”——订单引擎动力足,但油箱(现金流)常亮红灯。行业赛道坡长雪厚,但竞争激烈,能否通过智慧化转型“换装新能源发动机”,将是未来关键。

(二)护城河与软肋

中国环卫市场化率仅47.3%(2019年),对比发达国家80%市场空间巨大。 但中小环卫企业低价抢单,行业前十份额从39%暴跌至23%;智能环卫机器人普及,人力成本优势或消失。玉禾田的优势在于有先发优势(1997年入局)、政商资源(服务1200家单位+100多座城市)、产业链闭环(清洁剂厂+园林绿化子公司)。

但存在风险如PPP项目垫资压力(参考东方园林暴雷)、老龄化用工不可持续、ESG评级拖累外资入场等。

环卫行业有几个特点:长周期、低毛利、重人力。

1、项目周期长:环卫合同多为1-15年,回款慢(月度/季度结算),需前期垫资。

2、竞争加剧:低价抢单普遍,2023年行业净利率仅9.46%,玉禾田略高于行业但优势不显著。

3、人力成本压力:环卫属劳动密集型,这是很多环卫企业低成本扩张的秘密,但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玉禾田9万员工里,超过8万是退休返聘的“银发扫帚”,可以省下社保支出。但某环卫工家属的留言刺痛人心:“我爸扫了三年大街,临终时存折里只有2万8”。

所以这里就存在一种劳工矛盾:超低薪酬与高强度劳动(日均工作12小时)引发“压榨”质疑,玉禾田的承诺“提高待遇”还很难兑现。

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简单的计算,看玉禾田有没有能力给一线扫地阿姨加工资。根据玉禾田《2023年度报告》,公司总共有91929人,其中初中及以下员工84514人,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这8万多人就是一线扫大街的阿姨大叔。也就是要给这些人加工资。比如,公司给他们每人一年加一万元,这不过分吧?对于普通员工来说,这一万元在当今的消费强度,作用不是太大,是很多年轻人一个月的工资而已,但也不错。

若给一线员工每人增加1万元年收入,实际企业成本增加约1.2万元/人(含社保、福利等),8万人对应约9.6亿新增成本,远超2023年5亿净利润,公司就直接亏损了。所以,笔者认为,玉禾田不具备给一线员工大范围加工资的能力,不是老板不想,而是目前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再来看看玉禾田的“人效比”:2023年人均创利:5亿净利润÷9.1万员工≈5494元/人,远低于环卫机械企业龙马环卫(人均创利2.2万元)。

症结在于玉禾田一线员工占比88%(8万/9.1万),机械化率仅30%,人力成本占比超60%,“人海战术”模式已触天花板。

因此,按照一般的投资分析,玉禾田如果要持续扩大规模和增加利润,那就还老一套的加人。有人会说用机器代替,没错,这是未来的方向,但是目前的机器还是无法像人一样把边角料都扫干净的。真正代替人估计要几十年以后。那几十年后这家公司在不在我们都无从判断了。所以,只能看一家公司未来十年内的情况,再现实点就是看三年内的情况。

(三)资本的天平

按照ESG评级,玉禾田劳工权益项很可能会被MSCI打上“红灯”,就影响到外资的配置。某国际资管巨头直言:“用低薪老人堆出的利润,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但站在玉禾田的角度,董事会成员可能要摔碎茶杯:“你们懂啥!这些老人靠扫大街找到了活着的尊严!”如果没有企业提供机会,这些老人可能都没有工作机会。那按照这个逻辑,所有企业都通用。所以,想办法提高利润才是有意义的讨论。

因此,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需要明确的答案是:

看模式:高增长能否覆盖政府回款风险?

看技术:机器人是真转型,还是资本故事?

看格局:在国资主导的赛道,民企如何守住一亩三分地?

未来之问:扫帚还能扫出下一个黄金20年吗?

四、结语:黑土地上的「未竟之路」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用在周平身上,最为贴切,但既是讽刺又是褒奖。

周平的故事,就像他家乡的黑土地,厚重而坚韧。从哈尔滨的工人到深圳的食堂帮工,从承包清洁服务到创立玉禾田,再到上市公司董事长,他用扫帚丈量过中国100多个城市的街巷,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和坚持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成功,离不开母亲当年的召唤,那是他事业的起点。如果没有母亲在深圳承包食堂,如果没有母亲让他来帮忙,或许就没有今天的玉禾田。母亲,是他生命中的贵人,给了他事业的第二个生命。

周平用行动告诉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用心,平凡的工作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但在企业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劳动者权益与资本扩张的矛盾。周平说“环卫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但如何让这朝阳照亮每一个环卫工的生活,让他们在清扫城市的同时,也能扫去自己生活的尘埃,这是玉禾田,也是整个行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或许,当玉禾田的财报里不再只有营收增长,还有一线工人工资的“微笑曲线”时,他的“美丽中国”才算真正落地。

时代造就了周平,周平也在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争议或许会伴随行业成长,但只要始终怀着初心,不断探索,就有可能成为下一波风潮的引领者。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本文数据来源:深交所公告、环境司南、玉禾田财报)

3 阅读:1878

棱镜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