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
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一个略显"跨界"的名字引发热议——董宇辉凭借"传播贡献奖"成为焦点。
这位新东方名师出身的带货主播,因两场直播为《人民文学》卖出1785万元订阅额,将一本创刊75年的纯文学杂志推上热搜。
当文学奖的聚光灯照向直播间,争议与期待同时涌现:这究竟是文学向流量的妥协,还是严肃内容拥抱时代的破局之举?

回顾2024年1月23日。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与作家梁晓声、蔡崇达走进董宇辉直播间,这场被称作"全程只卖一份文学杂志"的直播秀创下惊人数据:
4小时成交8.26万套杂志,895万观众在线见证文学与流量的碰撞。
当70万人同时聆听梁晓声讲述《人世间》的创作心路,当董宇辉用"知识带货"解读《人民文学》75年历程,传统文学界首次直观感受到新传播形态的势能。
这场"破圈"并非偶然。
在颁奖词中,评委会特别强调董宇辉"将文学一次次推向读者"的传播革新。
作为创刊于1949年的"文学国刊",《人民文学》曾孕育过莫言、余华等文学大家,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读者老龄化的困境。
董宇辉用"直播间文学课"的方式,让经典作品与Z世代展开对话:他解读《命运慢跑团》时引入哲学思辨,推荐《春江水很暖》时穿插历史掌故,将文学销售转化为文化启蒙。

"带货主播拿文学奖是否够格?"争议声中,一组数据值得深思:
《人民文学》直播间观众超六成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25%为首次接触该杂志。
当"董宇辉女孩"们为蔡崇达散文下单,当科幻剧本《云身》因特殊文体奖登上热搜,文学传播的"下沉市场"正被打开。
这恰印证了评委会的洞察:"优质内容与创新形式的融合,能让文学在喧嚣时代持续奏响乐章。"
但这些买了书回去的,又有几个会把书读完呢?不得而知!
不可否认,流量加持可能带来过度商业化隐忧。
但反观文学史,每一次传播革命都伴随着争议——从宋代雕版印刷让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上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的黄金时代,再到今天直播间里的"文学寻亲",载体迭代始终在为内容赋能。
正如董宇辉在获奖感言中所说:"荣誉属于用文字照亮时代的作家,也属于用热爱温暖文学的读者。"
当直播间变成连接两者的新桥梁,或许我们更应关注:如何让流量成为经典复活的催化剂,而非消解深度的粉碎机。

本届人民文学奖的革新意味深长:增设"长篇致敬奖"梳理文学传承,将特殊文体奖授予科幻剧本展现开放姿态,而"传播贡献奖"的设立更显突破性。
这些变化折射出文学界对时代命题的回应——在注意力碎片化的当下,既要坚守内容品质,也需重构传播生态。
董宇辉的获奖,与其说是对个人的褒奖,不如看作文学界向新传播场域递出的橄榄枝。
当《人民文学》直播间观众自发刷起"文学不死"的弹幕,当1785万销售额背后是99.2万册纸质杂志的流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销售奇迹,更是严肃文学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
这或许印证了毛岸青当年题词的深意:"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在新时代,"出世"既指向创作本身,也关乎如何让佳作抵达人心。
结语
文学与直播的这次"双向奔赴",正在改写文化传播的叙事逻辑。
当董宇辉在直播间吟诵"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当年轻人因一场带货了解《人民文学》的创刊故事,这场实验的价值已超越商业范畴。
它证明:真正的好内容从不怕拥抱新载体,而传播形式的创新,终将为那些值得被看见的文字找到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