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军自身设立了16个兵团,再加上3个起义改编兵团,一共有19个兵团。其中,一野序列有5个兵团,二野序列有3个兵团,三野序列有4个兵团,四野序列有4个兵团,华北军区序列有3个兵团。
笔者在文章《四野最起码有7个人具备兵团级别的指挥能力,但可惜只设有4个兵团》提到四野人数有百万之众,在南下作战消灭白崇禧部队后,四野兵力总人数达到了巅峰时期,突破150万,但只有四个兵团建制,导致很多有能力的名将没法当上兵团司令。
有网友质疑,四野既然有超过100万人,为什么只有四个兵团呢?其他人哪儿去了?于是,有部分网友觉得四野没那么多人,百万大军的四野是有水分的。
网友那么想,有一定道理。兵团建制,最小的兵团,如一野的第1、第2兵团,人数不过7万人;最大兵团,如四野的13、14兵团,人数都达16万人;四野四个兵团,满打满算,不超过80万人,怎么会有百万人建制的军队呢?
其实,四野有百万大军是真的,四野只有四个兵团的建制也是真的,只是这里面有一些时间差以及山头平衡的问题在里面。
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约70万人,若计入东北军区直属地方部队,总兵力为103万人,但此时尚未正式改称“四野”。
1949年3月四野正式组建时,总兵力为88万人(含平津战役改编的12万起义部队)。其他兄弟野战军,一野为15万人,二野为28万人,三野为58万人,四野比第二多人数的三野还多了30万人,但三野有四个兵团,而四野也只有四个兵团。
由于四野人数众多,军委在最初的兵团编制方案中,也确实给四野预留了六个兵团的番号,分别是第12、第13、第14、第15、第16和第17兵团。
四野兵多将广,有资历也有能力担任兵团司令员的,有黄克诚、黄永胜、韩先楚、李天佑等名将,想要多组建两个兵团是完全可行的。
但很多时候,不仅仅要考虑能否组建的问题,还要考虑各山头平衡的因素,四大野战军都是平等的建制,四野如果一下子单独设立6个兵团,相当于另外两支野战军的建制了,这让其他野战军相形见绌,当时我军在解放战争已经占据绝对优势,除了军事考虑外,兵团的设置还要考虑政治影响。
此外,兵团的组建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四野的第12、第13兵团就是先行设置,第14、第15兵团是后续建立的。四野能否用中央预留的第16,第17兵团番号,多建立2个兵团,关键还是要看战场形势发展。
只是我军太能打,国军太拉胯,第14、第15兵团刚组建完三个来月,解放军基本就没仗打了,根本就来不及也没必要组建新兵团,甚至第12、14兵团司令部直接另作他用。
因此,四野有百万大军是真的,军事科学出版社编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明确写道1949年4月后,四野分兵南下解放中南地区,通过收编起义部队(如陈明仁兵团)和动员参军,总兵力在1949年底达到150万人,但四野只有四个兵团也是真的,这两者并没有什么矛盾,也不存在数据不真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