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之首是朱老总,第一大将是粟裕,他们战功赫赫,是我军绝对一等一的名将,都曾经领导过人民军队的绝对主力,素有“朱德镇元帅,粟裕镇大将”之说!
但往往最后成就大事的人,就是曾经不被看好的人,朱老总和粟裕的经历就是如此,他们在后面固然是声名显赫,地位重要,但在早期,却只是当作偏师实用,我军的主力部队不是他们指挥。
一、三河坝的留守部队只是偏师,负责阻击敌军给主力部队赢得时间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的主力正规部队,共有四支: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是人数最多的,有7500余人;叶挺的第11军第24师战斗力最强,有5500余人;蔡廷锴的第10师,有4500余人;周士第的第25师,有3000余人。朱德的直系部队算是杂牌军,只有第3军军官教导团和南昌市公安局人员,仅有500余人。
起义失利以后,中央决定率领着大部队南下,但遭到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起义军伤亡惨重,南昌起义主力部队有全军覆没的风险。于是,中央决定让朱德和周士第所部作为偏师放置在三河坝担任阻击追兵的任务,而主力南下汕头建立根据地。
我们都知道,国民党部队那时候实力较强,作为偏师承担阻击任务,基本就会打光,这种例子太多了。
可以说,中央其实是打算牺牲朱老总以及周士第的部队,让他们堵截住敌人,给主力部队赢得时间。
但是历史的走向往往发生在意料之外,南下的主力部队在广东潮汕地区与国民党军激战失败,损失过半,剩余部队人心涣散,纷纷离队。
10月,起义领导层在普宁流沙召开会议,决定放弃集中行动,领导人分散转移,部队化整为零,这一支主力部队由正规军就变成了游击队。
朱老总这一支偏师则不然,朱老总即使在周士第离开部队“去上海找党组织”后,依然果断地站出来,凝聚周士第25师的人心,不畏艰难险阻,顺利地在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三河坝战斗异常惨烈,剩下的800余人意志坚定,成为了南昌起义的最后火种。
这些火种最后进入了井冈山,这才有了后面的:
雄伟的井冈山,
八一军旗红,
开天辟地第一回,
人民有了子弟兵!
他们和南下的主力结局不同,他们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部队,而且最后由偏师发展成绝对主力,朱德也凭借这种巨大贡献成为元帅之首。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央苏区已由原来的纵横近千里,缩小到300余里,10万中央红军的生存已经非常困难,中央不得不考虑离开苏区,进行长征。
但那么多人的战略转移,是非常困难的,和南昌起义一样,红军主力想要南下,又得找一支部队来对主力进行掩护,这一支部队通常都是被打算牺牲的偏师。
于是,粟裕所在的红七军团承担了这个重任,当时并没有明说,红七军团的任务是掩护红军主力南下,而是宣布由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告诉他们,这次行动的最后到达地域为皖南,因为那里将举行“皖南暴动”,并由此建立苏区,红七军团到皖南有立足之地。
结果红七军团是“先遣”,但主力红军却没有随后跟进,后面朱老总说出了博古、李德的真实意图:派先遣队北上,只是要让他们“去做个引子”,以便掩护中央红军南下。
其后,这一支偏师几经苦难,最后只剩下粟裕率几百余人的余部成功突围,组建红军挺进师,成为浙南游击战的核心力量。
通过艰苦战斗,这一支部队在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新四军主力之一;在解放战争,原挺进师骨干成为华东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叶飞部),属于解放战争中的头等主力。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朱老总在三河坝做偏师,粟裕在红七军团做偏师,都是人生紧要处的关键时刻,但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偏师,硬是以不服输的精神,把偏师的命运,改写成主力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