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会议,毛主席已经是一个稳重的政治家,暂时的隐退是一种智慧

轮回历史 2025-04-22 14:26:44

由于毛主席在中央苏区的威望,即使他没有在部队担任军职,但只要他人在部队,那么,部队怎么打仗,其实还是他说了算。

王明曾经取消原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名义及其组织,所有红军 集中统一于“中革军委”统辖指挥,这就相当于取消了毛主席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之职。此外,还撤销了毛主席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这样,毛主席就失去了党内、军内的重要职务,他只剩下“政府主席”这个职务。

随后,中央任命林彪为总指挥,聂荣臻为政委,罗荣桓为政治部主任,率领红一军团,从赣江东岸向北发展,毛主席以政府主席身份跟着红一军团“随军行动”。但没有军职的毛主席实际上成为这支部队的军事指挥核心,因为红一军团基本都是他的老部下,林总、聂帅和罗帅全部听他的。毛主席说服全军改变行军的方向:放弃原定北进计划,改为向东,朝闽西、闽南进军!

由于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才华获得周总理的认可,且毛泽东以政府主席身份“随军行动”,确实很不方便。于是在恢复红一方面军建制后,周总理力主让毛主席继续出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但此时前线的军事指挥架构是由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四人组成,周恩来是最高军事会议主席。实际上,周总理也听毛主席的,这个指挥还是由毛主席说了算。

因此,其实无论毛主席在前线是什么位置,只要他随军出征,他人在部队,他就能参与指挥作战,而且确实他能做主。

宁都会议,错误地批判毛主席是“右倾机会主义”,会议指出:

“打赣州,“依据当时情况都是绝对需要的”,而且“攻赣本有克城可能”,只不过“因对敌必守中心城市的估计不足”以及“爆破技术有缺点”,这才“未能克城而撤围”。至于“进占漳州虽获胜利,有很大政治影响,但来往延缓了北上任务之实现。”

这完全是颠倒黑白,临时中央错误命令去攻打赣州失败了,是因为有特殊原因;而毛主席东征打漳州虽然赢了,却政治影响不好,延缓了北上任务的实现。

最后,后方指手画脚的人主张要对毛主席进行组织处理,撤销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军职,把毛泽东从前方调往后方,让他专做政府工作。

但周总理据理力争,如宁都会议记录所叙述:

“周恩来同志坚持要毛同志在前方助理,或由毛同志负主持战争责任,恩来同志亦在前方负监督行动总方针责任。”

由于周总理是苏区最高负责人,他的话管用,大家同意他第一种意见,让毛主席在前方助力,继续随军出征。

但最终结果却是毛主席告病假了,可能毛主席是有一点不舒服,但是不至于真的到要告病假不理事的地步,因为宁都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就马不停蹄地奔跑,两天时间南下到瑞金,再用一天时间东行到福建汀州,很是生龙活虎,不像重病缠身。

很多人会觉得,或许毛主席是气愤!

因为毛主席是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创始人、一手抚育红军壮大、成功地指挥了三次反“围剿”,现在却莫名其妙地剥夺了军权,他愤而离职。

其实,这个时候的毛主席已经不是红四军时期的毛主席了,他成熟了很多,已经是一个很稳重的政治家,不会再说“不打倒陈毅主义,我绝不回去!”之类的话。

他之所以要告病假,也是一种智慧,因为时势的发展,已经由不得毛主席继续指挥红军,他必须以退为进!

如果毛主席不退,虽然他能够继续在前线参与指挥军队。

他后续全权主持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若胜利固然良好,不过中央肯定还是会给自己的错误行为找补,我们可以看之前,王明一伙把毛主席在福建的胜利,说成是“延缓北上大局”。

但是一旦这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毛主席的处境将一下子跌入深渊,王明一伙会拿这次失败把毛主席贬的一文不值,甚至有可能把他送上军事法庭,具体可以参考萧劲光的例子。

现在毛主席暂时告病假,以退为进,就是神来一笔。

前线若胜,那也挺好,自己的红军仍旧得以保存。

前线若败,毛主席已经给自己留了一手,他没有任何的不满情绪,直接和中央说“前方何时电召便何时来”,也就是说,如果前线有不对劲的地方,毛主席随时能出征到前线。以前红军打赣州失利,就是项英重新请毛主席下山的,让毛主席威望上涨。

因此,宁都会议毛主席暂时隐退,是一种智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