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会生不会养”?会教养的爸妈都有这些共同点

历侠听说 2020-11-16 11:16:39

在电视剧《小欢喜》里,三对父母把家长对孩子的爱和教育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揭露出什么样的教育是孩子能够接受的,什么样的爱是负荷,是孩子消化不了的。

中国家庭万千,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成千上万,偏远山区的父母在忧虑孩子的温饱上学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忧虑孩子的品行成绩问题,富裕地区的父母忧虑孩子的课外教育、出国留学问题……

在爸爸妈妈眼中,好的教育是一直追求的目标,要在能力范围中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有的不惜负债累累也要给孩子创造优渥的环境。但是很多父母们只考虑给或者不给的问题,却很少关注到孩子们要不要的问题。或许对孩子而言,好的教育是陪伴,是鼓励而不是只一味地追求好的学校环境,好的生活水平。

既然教育是双向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父母依旧以物质条件作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标准呢?

1、对教育问题存在认识偏差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存在一意孤行的问题,父母给什么孩子都有“义务”接受,对于人生道路的规划甚至也是父母一手操控。虽然物质条件是教育的基础之一,但是教育问题本质上还是需要回归到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一张精神层面的教导。物质条件优渥并不等于是教育的成功,也不能把创造好的物质生活看作是教育缺失的补偿。就比如家教和家庭环境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2、教育事业得到的重视不够

“会生不会养”是教育缺失的直接体现,父母认为教育是教育界或者教育机构的事情,忽略了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的事实,孩子的教育需要从小培养。比如三观的形成,三观是需要陪伴孩子一辈子的,需要父母进行指导。孩子从小受什么教育,受哪些言行举止的熏陶,都是父母该关注的方面。在孩子正式接受系统教育前,他的性格就已经初步形成。老师的职能是“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不是拘泥在培养孩子性格、纠正言行举止方面

每一代人的认识水平和教育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一味地追求物质条件不是教育所推崇的。教育学家呼吁家长多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校园霸凌、高中生不堪学业压力跳楼事件、性格扭曲、抑郁症等等问题难道还不能说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吗?难到还没有警醒世人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吗?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一门投资,只要不断提高物质条件,教育效果自然就出来了,这种家长希望投入的物质和产出是正比的关系,但孩子们的这些压力也都来源于这些。风靡全国的学区房,热度久居不下的择校问题,学校用成绩作为分班依据等,父母抱怨他们压力大的正当理由,而当孩子们抱怨的时候往往是矫情是无中生有。在很多学生自杀新闻的评论里,大多数人透露的是他们的不理解,甚至还有人评论“不就是学习吗?有什么想不开的”这种没有意识到问题本质的人在教育界存在着多少呢?

不好的教育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好的教育的评判标准则是千千万万的,没有一条教育成功的路可以复制,但是从教育成功的例子中还是可以家长们有规律可循。

1、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身体健康是指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健康。心理不健康等同于在无形中摧毁孩子的人生,而压抑要强往往是导致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学上的“瓦伦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告诉自己她一定要做好某件事的时候,他极有可能会失败,在教育过程中父母不该一直强调成绩、排名的重要性,再给孩子增加新的压力。“过分,过量”是教育问题大忌,孩子们的心理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落差,过高的期待也是摧毁他们心理防线的刽子手。

2、学会做聆听者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们逐渐发现孩子和自己的隔阂好像变大了,小时候健谈乐于分享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沉迷网络、学习上的趣事也不和父母交流了。爸爸妈妈只有从成绩单,老师口中才能得到他们的一些信息。除了孩子们个人意识增强的原因外,也有家长的原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给自己树立的形象往往是“学习质量检测员”“生活费供应方”父母的定位比永远比孩子高一个层级,这种“地位”的差距会让孩子没有倾诉的欲望。在很多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员往往与倾诉者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关系,只有才能达到倾诉的效果。例如在孩子成绩不佳时不要一味的指责,也不要用发脾气作为处理事情的手段,通过孩子的倾诉找到问题的关键才是有裨益的。

3、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教育模式

这里提到的物质是特指父母在能力范围以内的适量的。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永远不可能达到同一水准。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就是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各种差距,有吃穿住行方面的,也有对金钱方面的。不是每一个坐在宝马车里的孩子都会敢带快乐,也不是每一个坐在自行车后座的孩子都感到悲哀,这就是在物质不平等的条件下还能保持精神富足。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选择偷盗,有的孩子会因为长相、家境而感到自卑,更有的孩子对其他孩子产生妒忌、愤恨的情绪?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精神教育匮乏造成的。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让孩子明白客观存在的差距,不要因为这些差距产生负面情绪,走极端道路,要让孩子以平常心看待这些食物。精神教育更高的境界不仅要让孩子明白差距,还要诱导他们为了弥补这些差距而更加努力,催生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一味的自怨自艾。精神鼓励也是有力量的,运用得好也是一把人生钥匙。

教育是一个复杂多面的问题,不单单是物质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关注。教育问题也不可以推脱,不存在教育职责交接的问题,孩子健康成长对生活充满希望才是我们教育的重点,教育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好的教育是孩子认可和选择的结果,与其一意孤行不如与孩子共同探索。

0 阅读:0

历侠听说

简介:历侠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