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亲子综艺非常火。在《想想办法吧,爸爸!》中,戚薇的女儿Lucky爆红。在节目中,Lucky古灵精怪,很多观众被她在节目里吃冰激凌时可爱搞怪的表情、跟着娃娃摇头跳舞的样子圈粉。而Lucky能这么受欢迎,主要是因为戚薇和她的自由尊重的相处模式。
戚薇在节目中说过,她一直把孩子当成小大人,用和大人的相处方式与她相处。尊重她的想法,但也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和孩子的相处中,能做到这点不容易。很多家长习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习惯性地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如果孩子做得不好,会批评埋怨。很多孩子其实一直活在指责里。
其实,我们的孩子一直生活在指责里?
朋友的儿子文静听话,有一天放学回来脸上却有一条细细的抓痕。朋友看到很着急,细问之下才知道是和同学玩闹时被抓的。朋友又心疼又生气。她直接张口就说:“你看看你,干什么都不行,和同学玩还能让别人给你把脸抓了,你还能干点什么?你不知道告诉老师呀,你就让人家随便抓你呀!我怎么有你这么个没出息的儿子!”本来还想和妈妈撒娇求安慰的孩子马上低下了头,不敢抬头看妈妈了。
被抓伤的是孩子,被批评指责的也是他。
这样的例子,相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很多孩子一直生活在指责里。
孩子做得不好会被指责。
当孩子弄坏了新玩具、不听话,父母就会埋怨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恨铁不成钢,也会指责孩子。很多父母开始时会给孩子讲道理,劝说孩子,但他们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几次下来,父母就耐不住性子批评埋怨孩子了。每次孩子犯错,都会听到家长的指责声。
除了孩子犯错被指责,有时候,孩子受伤也会被指责。
比如,父母告诉孩子不要在路上跑,孩子不听,摔倒了。这时候,父母第一时间不会安慰,而是先指责“谁让你不听我的话,是不是摔倒了!”
孩子年龄小,总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不听父母的劝说提醒。当孩子吃到苦头,父母往往习惯性地先埋怨孩子、指责孩子。有时候,甚至孩子受了欺负,父母也会在愤怒之下先指责孩子,觉得孩子没出息。
不管孩子有没有做错,在父母眼里,只要做的不完美就会指责。其实,孩子一直生活在指责里。
是什么导致了爸妈顺手拈来就是指责?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更没有父母不想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但为什么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指责孩子呢?
首先,是因为孩子不能达到父母心目中的标准。
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更懂事。总是忽略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我们对他们寄予厚望,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和思想。很多孩子达不到父母心目中的要求,就会让父母失望,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从而指责孩子。比如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应该乐于分享,不能自私自利,就会不顾孩子自己的想法而指责孩子不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别人,不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
其次,很多家长表面上对孩子不满意,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满。
很多家长会把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孩子的身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投射”。家长会把内心的情感投射给亲密的人。有些家长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会有所改变,所以当他看到自己孩子成绩下降,就会严厉指责孩子。很多父母因为没有照顾好孩子让孩子摔倒了,心里其实是对自己的埋怨,却用埋怨孩子发泄出来。长此以往,父母总是顺手拈来就是指责。
为人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咱们的孩子。
孩子一直活在指责里,会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更有的孩子会变得叛逆,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那么,为人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呢?
1、对事不对人。
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后,会习惯批评孩子而忽视了事情本身。我们应该对事不对人。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父母不要指责孩子“你怎么不知道抢回来?”而是要告诉孩子,遇到这种事情,要告诉别人“这个玩具是我的,还给我。”孩子在做错事时,父母要着重告诉孩子这种事情怎么解决是正确的,怎么解决是错误的。而不是上升到对孩子本人的指责。
2、用鼓励代替指责。
有时候,孩子犯了错,家长总希望指责能让孩子改正错误,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可以用鼓励代替指责。比如孩子完成了作业,但字迹很乱。家长不要指责孩子“字怎么写得这么乱,重新写!”,可以告诉孩子“你的作业写得很快,太棒了!但如果自己能再工整一些就更好了,再写一遍,看看你能不能写得又快又工整。”用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会让孩子更自信,也更积极阳光。
3、多看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孩子被指责,并不是孩子做得不够好,而是没有达到父母心目中的期望。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面对孩子,不要只看到孩子“不达标”的地方,而是多看孩子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对孩子的指责自然就减少了。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但一味的指责不仅不会让孩子更上进,反而会给孩子贴上“什么都做不好”的标签。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减少对孩子的指责,给孩子更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