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个小朋友的作文戳到了笑点,本打算去观摩观摩原文,但当打开网页搜索,发现这样凑字数的小学生作文竟然比比皆是。除去凑数,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千篇一律。
孩子在小学这个年龄段,本应该是对外界情感和环境感触最为敏感的时候,孩子们为什么还会写出如此令人捧腹大笑又哭笑不得的文章呢?这个问题表面看是孩子们对作业的态度问题,实则也是他们的感知力问题。
作文的本质和功能是记录的方式,无论是词汇的匮乏还是情感体会的不到位都不能成就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在小学年龄段正是启发孩子们思想情感的时机,为什么还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
1.对自然界的接触过少
这一代的孩子与我们的成长环境大不相同,他们没有生在摸爬滚打长大的年代,没有和我们一样掏过鸟窝、摘果野果子,甚至没有感受过夕阳西下,旭日东升的美,缺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更多的课下时间是面对补习班和兴趣班,很少体会过钢筋水泥以外的自然风光,失去大自然环境的熏陶、失去对自然美的体验,一个孩子对美的感知力会大打折扣,没有现实环境的基础,在写作上情感方面也会变得空洞。
2.对情感的把握不够
我们常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想着把“爱”贯彻其中。家长一遍遍强调的“爱”是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
看到一消防员的子女写给消防员爸爸的信,以成人的视角来看,信里面忽略了许多重要的问题,但是评论里没有一个人去强调这些被忽视的问题,网友统一看到的是:在稚嫩言语中,孩子表达出来的爱,对父亲的依赖,对父爱的渴望和珍视。
孩子都是憋不住情感,他们只要是感受到爱,在言语间甚至行为上都会有直观的体现。如果孩子在生活学习上还不能明白究竟爱的含义体现,这不是孩子的问题,父母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究竟是陪伴不够还是沟通的及时。
今天的凑字数作文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它本质上是是一个孩子情感和感知麻木的问题。如果任由这个现象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共情能力和表达问题。
1.共情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情感饱满与否的关键因素,无论你是否有过和别人一样的经历,你能从别人描述中感知他情感的变化的基调,这是共情能力强的体现。
在班级欣赏影片时,许多孩子会随着主角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孩子的表现。现如今在人际交往中共情能力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甚至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难处也需要用到共情能力。
2.表达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一个人价值转换的重要途径。
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是教育的重点问题。我们都知道孩子必然进入社会,他们的表达对象出来熟悉的人更多的是陌生的群体。作文语言的匮乏实则是语言转化的问题,不能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不能归纳事物发展规律,不能将感受转化为具体文字,都是表达能力匮乏的体现。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影响到一个人正常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小小的作文折射出的是庞大的教育问题,在了解了问题的情况下,除了感叹和冷眼旁观,我们应该细细思索怎么样才能着手解决问题。
1.情感是指导写作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们的成长阶段,需要让他们充分去感知感情,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与其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去写作补习班,不如把孩子留在身边,带他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比如带他去每天的菜市场转一转或者去街头公园散散步。眼睛看到的才是情感的源泉。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孩子学习能力有能拉近孩子与自己的距离,两全其美。
2.除了让孩子明白世情百态之外,让孩子感知到自然美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近几年教育界对提高孩子审美能力的课程层出不穷,在此类的课程上,老师更多的是培养孩子们感知自然美的能力,通过自然获取对人生的感悟,扩宽孩子们的视野。自然相对于城市是一个更开阔和自由的舞台,对自然美有独特欣赏力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眼界更开阔,在情感失落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释放负面情绪,对情感处理更加得心应手。
3.在文化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提高孩子写作能力同样可以通过家长们避之不及的网络手段,但是运用网络手段的前提是需要家长的监督陪伴。
在周六空闲时间可以陪孩子看一看文化节目或者有内涵的纪录片。无形的文化积累才是学习的强大储备。对互联网的运用总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让孩子和家长在这个问题上较劲不如拿出父母的眼界和度量,主动解决矛盾。
4.在孩子学习成长中逻辑思维必不可少。
强化逻辑能力也是提高孩子智商的方法之一。只要逻辑问题一理清楚何愁孩子的理科思维不能建立呢?针对逻辑需要家长主动引导,无论是家庭出现的电气了问题还是人情来往都该好好让孩子参与其中。逻辑源于生活最终也回归到生活,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只有逻辑没有常识和变通的“书呆子”
无论是写作问题还是双商问题,本质都是感性和理性的交织。家长们在孩子启蒙上都需要花大心血。但是受教育观念的束缚,父母往往忽略孩子的感受,过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孩子需要全面发展的事实。所以教育往往是一场修炼,教育过程考验着父母的智慧,教育结果考验着孩子的能力。在这条路上父母与孩子需要携手,出发时间可能不同,但重要的是归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