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嘉庆皇帝带着官兵抄了和珅的家,从地窖里翻出价值八亿两白银的巨额财富时,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大家在惊叹和珅贪腐程度的同时,不禁会想:同样是乾隆皇帝宠信的大臣,纪晓岚在这场风波中又有着怎样的遭遇?真实历史里的纪晓岚,既没有和和珅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也并非影视剧中那个 “铁齿铜牙” 的潇洒形象。他的人生,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无奈与挣扎,结局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1724 年,纪晓岚出生在河北献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纪荣淑不仅是举人,还考中了进士,家中藏书丰富,学习氛围浓厚。在这样的环境下,纪晓岚 4 岁就开始读书识字,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天赋。17 岁中秀才,24 岁以乡试全省第一的成绩成为解元,主考官还是乾隆的老师刘统勋。这样的开局,简直是古代科举界的 “天选之子”。
然而,命运似乎总要给这位天才一些考验。25 岁那年,纪晓岚在会试中意外落榜。两年后,母亲又因病离世,双重打击让他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按照礼制,他需要守孝三年。直到 31 岁,纪晓岚才再次走进考场,这一次,他以二甲第四名、全国第七的成绩考中进士,正式踏入官场。
初入官场的纪晓岚很快就明白,想要在朝廷站稳脚跟,光有才华还不够,还得懂得迎合皇帝的喜好。于是,他开始在文学创作上花费大量精力,专门为乾隆写诗作文。在他留下的十六卷诗集中,竟然有八卷半都是歌颂乾隆的作品。这些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写得恢宏大气、朗朗上口,把乾隆哄得十分开心。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对皇帝的 “用心”,纪晓岚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短短三年就从没有品级的庶吉士,晋升为正五品的詹事府左庶子。36 岁时,他更是被任命为山西乡试主考官,成为当时各省主考中最年轻的一位。

乾隆二十九年,41 岁的纪晓岚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这一年,79 岁的父亲纪荣书从河北老家到福建看望他。纪晓岚本想为父亲举办一场隆重的八十大寿,但父亲担心给儿子添麻烦,坚持要回河北。没想到,父亲在归乡途中突然生病,最终在船上离世。这件事让纪晓岚无比自责,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痛苦之中。
守孝期满后,乾隆依旧重用纪晓岚,将他提拔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然而,仅仅两个月后,一场震惊全国的 “两淮盐引案”,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经查,两淮地区长期存在官商勾结、贪污腐败的问题,历任两淮盐政共侵吞国家公款 1090 万两以上。乾隆得知后大怒,下令彻查此事,涉案人员全部撤职查办,家产抄没。
涉案人员中,卢见曾担任两淮盐政的时间最长,而他的孙子卢荫文,正是纪晓岚的大女婿。纪晓岚得知消息后,出于亲情考虑,冒险给卢家通风报信。他没有直接写信,而是在信封里装了一撮茶叶和一点盐,暗示卢家 “严查(盐茶)”。卢见曾收到暗示后,迅速转移了全部财产。但乾隆何等精明,很快就察觉到有人泄密,下令彻查。负责查案的刘统勋铁面无私,很快就查出了幕后之人正是纪晓岚。
乾隆虽然念及旧情,没有要他的命,但还是将他贬到新疆乌鲁木齐充军。这一去,不仅纪晓岚自己的人生跌入谷底,还连累了家人。他的三儿子因为父亲的缘故,婚事都受到影响,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曾经风光无限的纪家,一时间陷入了困境。

在新疆的日子里,纪晓岚深刻反思自己的过错,努力通过实际行动弥补。他帮助六千多渔民解决户口问题,阻止军方对私自开采矿产的百姓采取过激手段,还亲自到矿山对百姓进行说服教育,并为他们安排其他工作。虽然做了不少实事,但真正让他得以回京的,却是当地将军在剿匪行动中为他虚报的一份军功。
乾隆三十七年,在刘统勋的推荐下,纪晓岚得以重返京城,担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这项工作看似荣耀,实则充满了无奈和风险。乾隆表面上是要编纂一部集大成的文化典籍,实际上是想通过修书控制思想,巩固统治。在修书的 14 年里,乾隆先后发动 48 起文字狱,大量不符合满清统治利益的书籍被焚毁、删改。
作为总纂修官,纪晓岚虽然有心保护古籍,但在皇权面前,也只能无奈服从。他带领三百多位文人,日夜伏案工作,收书、校对、考证、汇总,最终完成了这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在这期间,乾隆对他的官职不断提拔,短短六年时间,就将他从七品编修一路升至从一品礼部尚书。然而,这些毁书删书的行为,却成了纪晓岚晚年难以释怀的愧疚。他曾感慨自己一生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言语中满是对自己无奈人生的自嘲。

嘉庆八年,已经 80 岁高龄的纪晓岚,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当时,清朝的封建礼教对女性极为苛刻,规定女性一旦被玷污,只有以死明志才能获得朝廷嘉奖,否则就会遭到社会的非议。纪晓岚对此深感不公,他上奏朝廷,认为只要女性在遭遇侵害时有抗争的勇气和行为,就应该得到认可和嘉奖,让她们能够有尊严地活下去。嘉庆帝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采纳了纪晓岚的建议,并昭告全国执行。
两年后,82 岁的纪晓岚寿终正寝。嘉庆皇帝亲自撰写碑文,赐谥号 “文达”,给予他极高的礼遇。众多文人纷纷前来吊唁,表达对这位文坛前辈的敬意。回顾纪晓岚的一生,他虽然官至高位,学识渊博,但始终活在皇权的阴影之下。他用才华换取仕途的顺遂,却也因此失去了文人应有的风骨;因一次冲动差点毁掉一生,晚年又在挣扎中找回了一些文人的担当。当嘉庆抄了和珅的家时,纪晓岚或许在庆幸自己的 “幸存”,但这份 “幸存” 背后的酸甜苦辣,又有谁能真正体会?他的人生,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