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南宋名将,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岳飞。可你是否想过,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中,还有一位比岳飞更传奇的人物?他亲手洗刷了南宋百年的靖康之耻,打得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闻风丧胆,却因帝王猜忌郁郁而终。更令人唏嘘的是,他离世仅仅十年,南宋就彻底走向覆灭。这位堪称南宋最后的护国柱石的人物,为何在历史中默默无闻?他究竟有着怎样波澜壮阔又充满悲情的一生?

1195 年,湖北枣阳的军营里,一声响亮的啼哭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祖父孟林小心翼翼地抱起刚出生的孙子孟珙,随即将他稳稳地放在战马上。这看似奇特的举动,实则是孟家传承多年的特殊仪式,因为这个孩子,承载着延续家族荣耀、保卫南宋的重大使命。
孟珙的家族,与岳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曾祖父孟安,是岳飞麾下的得力猛将,跟随岳飞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祖父孟林更是勇猛过人,在著名的朱仙镇大捷中,亲手砍翻金军帅旗,这份英勇无畏的精神,成为孟家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到了父亲孟宗政这一代,孟家已然成为南宋抗金前线的中流砥柱。孟宗政镇守襄阳长达十五年,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将襄阳城打造得固若金汤,让金人望而生畏,只要看到 “孟” 字军旗,便不敢轻易进犯。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孟珙仿佛天生就对战争有着独特的敏锐度。12 岁那年,他跟随父亲巡查防线。当目光落在地图上一处金军据点时,孟珙不假思索地说道:“此处山坳隐蔽,适合藏兵,应当在此设下埋伏。” 父亲孟宗政听闻,心中大为震惊,因为这与自己早已制定好的作战计划完全一致。一个年仅 12 岁的孩子,竟能有如此精准的军事判断,这让孟宗政意识到,自己的儿子绝非池中之物。
三年后的一天,金军突然对枣阳发动突袭。年仅 15 岁的孟珙,在这危急时刻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与勇猛。他迅速登上城楼,张弓搭箭,瞄准金兵,七箭连发,箭箭命中金兵咽喉。不仅如此,他还巧妙地利用芦苇荡,实施火攻,成功烧毁金军粮草。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让孟珙声名远扬,更让金将完颜讹可恼羞成怒,大骂:“孟家这小子,简直比狐狸还要狡猾!” 从此,孟珙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开启了他传奇的军事生涯。

1217 年,对于南宋来说,是充满危机的一年。金军 20 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压境,一路烧杀抢掠,还狂妄地宣称要踏平襄阳。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年仅 22 岁的孟珙却没有丝毫畏惧。他经过深思熟虑,仔细分析敌军的行军路线和作战特点,最终断定:“金兵必定会从罗家渡偷渡!”
随后,孟珙亲率八百轻骑,悄悄埋伏在罗家渡附近的芦苇丛中。他深知,这场战斗不仅关乎枣阳的安危,更是证明自己实力的关键一战。当金军开始渡河,队伍行至江心,阵型松散之时,孟珙果断下令出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宋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金军。孟珙一马当先,手持长枪,在敌阵中奋勇拼杀,所到之处,金兵纷纷倒下。
这一战,宋军不仅歼灭了金军前锋,还趁乱烧毁了敌军三百艘运粮船。失去粮草的金兵顿时陷入混乱,在溃逃过程中,由于争相逃命,他们踩塌了浮桥,无数金兵坠入汉江。汉江上,金兵的尸体密密麻麻,随波逐流,以至于 “浮尸蔽江,三日水不流”。枣阳保卫战的胜利,让孟珙声名鹊起,也让所有人看到了这位少年将军的非凡军事才能。

1233 年,金国名将武仙带着最后十万精锐,妄图偷渡入川,以图东山再起。孟珙得知消息后,并没有急于出兵,而是决定先从心理上瓦解敌军。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白天,派士兵扮成樵夫,在山脚若无其事地砍柴、行走,故意让金军看到;晚上,则让士兵举着火把,在山上四处奔跑,制造出大军集结的假象。
连续多日,金军被这种虚实不定的情况搞得心神不宁,士气也愈发低落。而孟珙却在等待最佳的出击时机。终于,在金军疲惫不堪、放松警惕之时,他亲率大军夜袭马蹬山。为了进一步迷惑敌军,他还想出了一个奇招:将火把绑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向金军营地奔去。夜色中,无数火把移动,远远看去,仿佛千军万马在夜行。金军见状,顿时惊慌失措,陷入混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这一夜,孟珙率军连破十八寨,打得武仙的十万大军丢盔弃甲。武仙本人在混乱中仅带着七人侥幸逃出生天,最后竟落魄到蹲在树洞里啃树皮的地步,不久后便被蒙古兵抓获。这场战役,孟珙以极少的兵力,凭借高超的心理战术和奇谋妙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靖康耻,犹未雪”,这是刻在每个宋人心中的痛,也是南宋历代将士为之奋斗的目标。1234 年正月,孟珙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 他亲自率领两万宋军,浩浩荡荡地杀到蔡州城下,誓要彻底终结金国的统治,为百年国耻报仇雪恨。
蔡州城易守难攻,且有柴潭天险作为屏障,金军倚仗这天然的防御工事,妄图负隅顽抗。面对如此困境,孟珙没有丝毫退缩。他经过仔细勘察和谋划,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策略:下令士兵凿堤放水,将柴潭的水位降低,同时运来十万捆柴草,硬生生在原本的水域上填出一条攻城之路。
在攻城过程中,宋军遭遇了金军的激烈抵抗,但孟珙始终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当宋军率先冲进内城时,城内的景象一片混乱。金哀宗见大势已去,绝望地上吊自尽;完颜承麟刚匆匆穿上龙袍,便在乱箭之中结束了短暂的 “皇帝生涯”。
孟珙看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他命人将金哀宗烧焦的残骸小心地装进木匣,随后面向北方,神情庄重而又激动地大喊:“岳爷爷,您的仇报了!” 这一刻,南宋百年的靖康之耻终于得以洗雪,孟珙也成为了南宋百姓心中的大英雄。

灭金后的南宋,还未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便迎来了新的强大敌人 —— 蒙古。1235 年,蒙古铁骑如潮水般涌来,迅速冲到长江边,准备渡江,一举南下。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孟珙再次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智慧。
他深知,此时宋军的兵力远不及蒙古军,正面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疑兵之计。孟珙让五千士兵,每人携带三套不同颜色的军装和旗帜,在长江对岸进行 “表演”。早晨,士兵们身着红衣,高举黄旗,在江边来回走动,营造出大军集结的假象;中午,换成蓝衣黑旗,继续迷惑敌军;到了晚上,则在江边点燃大量火把,火光绵延三十里,远远望去,仿佛有无数宋军严阵以待。
蒙古主帅站在对岸,看着对岸宋军 “一日三变” 的景象,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不停地询问身边的将领:“宋军到底来了多少人?” 最终,在这种虚实难辨的情况下,五万蒙军被唬得军心大乱,不得不连夜撤兵。孟珙用五千士兵,成功上演了一场以假乱真的军事大戏,不费一兵一卒,便退去了蒙古大军。

1237 年,蒙古大军再次南下,兵临黄州城下。这一次,他们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制定了详细的攻城计划,企图通过挖地道的方式,偷偷潜入城内。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已被孟珙看穿。
孟珙在建造黄州城墙时,就已经考虑到了敌人可能会采用地道战术,因此他在城墙里精心修建了夹层。当蒙古士兵满心欢喜地钻进地道,以为即将大功告成时,迎接他们的却是一个三丈深的 “万人坑”。坑内布满了尖锐的木刺,同时,宋军从上方不断投掷火油罐,瞬间将地道变成了一片火海。
蒙古史书记载:“宋人城墙会吃人,钻进去的勇士没一个活着出来。” 这场战役,孟珙凭借着对敌人战术的精准预判和巧妙的防御设计,让蒙古铁骑在黄州城下撞得头破血流,无功而返。
荆襄防线:令蒙古人头疼二十年的铁桶阵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孟珙耗费十年心血,精心打造了荆襄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堪称古代军事的奇迹,由三层防线构成,层层递进,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 “铁桶阵”。
第一层防线,是 30 座依山而建的山城,这些山城互为犄角,相互呼应。城内储存了大量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之久,即使被敌军长期围困,也能坚守待援;第二层防线,孟珙在汉江上布设 “铁锁横江”,粗大的铁链横跨江面,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可以随时拦截敌方战舰,让蒙古水军无法顺江而下;第三层防线,则是开挖的百里壕沟,沟内埋设了十万枚铁蒺藜,一旦敌方骑兵进入,便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有来无回。
这套 “铁桶阵” 让蒙古人头疼不已,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多次进攻,却始终无法突破荆襄防线。直到孟珙去世五年后,这条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防线才最终被突破。

孟珙并非只是一介武夫,他在文治方面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担任湖北安抚使期间,他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治国才能和远见卓识。
在教育方面,尽管当时战火纷飞,环境恶劣,但孟珙依然坚持在辖区内创办公安书院。他深知,培养人才是强国之本,因此不仅亲自选址、筹措资金,还亲自编写《将士识字手册》,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士兵和百姓的文化素养。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原本目不识丁的士兵,开始学习识字、读书,军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经济方面,孟珙大力推广 “军屯田” 制度。他组织士兵在闲置的土地上开垦耕种,一边打仗,一边生产。通过这种方式,荆襄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年收粮达到百万石,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还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军事后勤方面,孟珙创造性地发明了 “忠顺军票”。这是一种军用代金券,有效解决了前线物资运输的难题。以往,军队在运输物资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如物资丢失、运输效率低下等。而 “忠顺军票” 的出现,使得物资的调配和使用更加便捷、高效,大大提高了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
更令人惊叹的是,孟珙还将《易经》的智慧融入到排兵布阵之中。他深入研究《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变化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军事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战术和策略。他还撰写了《警心易赞》一书,阐述自己对军事和《易经》的理解,让后人得以领略他非凡的军事智慧和文化底蕴。蒙古军师姚枢曾感叹:“孟帅用兵如弈棋,走一步看十步。” 这无疑是对孟珙军事才能的高度评价。
五、悲情结局:英雄末路,南宋黄昏
1244 年,蒙古河南总督范用吉带着五万精兵前来归降,这对于南宋来说,是一个收复中原的绝佳良机。孟珙得知消息后,心中激动不已,他多年来的梦想,似乎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然而,当他将这个消息上报朝廷后,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
宋理宗在接到奏报后,非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心生猜忌。他连夜召见宰相,忧心忡忡地说道:“孟珙要是收了这些兵,会不会变成第二个岳飞?” 在宋理宗的心中,功高震主的担忧远远超过了收复中原的喜悦。于是,一道圣旨下达,直接拒绝了范用吉的归降,也断送了南宋收复中原的希望。
此时的孟珙,已经身患重病,卧病在床。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悲愤交加。他看着手中的诏书,苦笑着说道:“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 说罢,连吐三口鲜血,含恨而亡,年仅 52 岁。
孟珙的离世,对于南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死后不到十年,耗尽他毕生心血打造的荆襄防线便土崩瓦解,蒙古大军长驱直入。最终,南宋在崖山之战中全军覆没,君臣跳海殉国,宣告彻底灭亡。
孟珙病逝时,蒙古大汗贵由正在西征欧洲。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竟下令全军戴孝三日,感慨道:“若孟公在,吾辈安能饮马长江?” 这位让蒙古铁骑敬畏不已的 “机动防御大师”,用一生诠释了何为 “武能上马定乾坤,文能提笔安天下”。然而,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为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人遗忘?你还知道哪些被埋没的英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