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迅猛龙,停播三个月考上复旦

天翰英语 2025-04-27 16:58:35

1. 她是网红,她考上了复旦

许锴蓥,你或许不熟悉这个名字,但她的另一个身份你可能听过——“迅猛龙特雷莎”,一个在短视频平台拥有600万粉丝的网红。

她考上了复旦MBA研究生。

复旦,网红,这两个词本像两条平行线,但这次却意外地撞出火花。

她曾在直播中分享自己的初试成绩:总分223分,其中管理类综合能力140分,英语二83分。而复旦发布的拟录取名单中也明确写着:许 * 蓥,笔试223分,面试85分,总成绩79.67分。

她还在直播中透露:为了专心备考,她停播了整整3个月,关闭了所有商务合作,全身心投入学习。

然后呢?

全网炸了。

有人冷嘲热讽:“非全啊?网红啊?MBA啊?这含金量能有多高?”

争议汹涌。但在这片键盘敲击声中,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评价一个人,不该只看她的身份,更应该看她的实力。

2. 你凭什么说她“不配”?

有些人一看到“网红”两个字,脑中就自动跳出一句话:

“她一定是走了捷径。”

但我们来看看事实:

许锴蓥为了备考,主动停播三个月,切断所有收入来源,英语二考了83分——这是实打实的高分。

虽然是非全日制MBA,但同样需要通过全国联考。录取竞争激烈,这可不是“谁有热度谁上”的综艺节目。

所以问题来了:

如果她不是网红,你还会质疑她的成绩吗?

3. 你不是在怀疑她,而是在否定“努力能改变命运”这件事本身

一些人看见她的身份,第一反应不是“她考上了”,而是“她是不是走了捷径”。

这背后,是一种“我们寒窗苦读十年,她靠粉丝逆袭”的心理不平衡。

但现实往往既残酷又公平:

考场上的分数,是刷真题刷出来的,是一张张笔记积累的,是自习室熬出来的。直播时的美颜滤镜,在考试中没有半点加分。

所以当你因为她是“迅猛龙”就全盘否定她的努力,你其实是在告诉所有还在努力的人:

“你永远赢不过一个有身份的人。”

这,比“不公平”更让人心寒。

4. “非全MBA没含金量”?这话得分情况、分人说

很多人对MBA的偏见,从来不是基于数据,而是基于标签。

一听“非全”,一听“网红”,就自动脑补“这背后是不是有猫腻?”

但教育本就不应该是“标签鄙视链”。

迅猛龙的直播经验、用户运营能力、对商业趋势的敏感度,这些在传统教育体系里不容易体现的能力,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她的努力,也是一种突破传统路径的探索。

教育的价值,本就应该是多元的。

5. 别再只相信一种成功的样子

迅猛龙备考时曾在直播间开设“自习室”,用粉丝监督自己,和惰性对抗。

她不是个例。

送外卖的小哥毛召木,一边跑单一边复习,最后被川外录取;

B站UP主,把“深夜书桌”变成Vlog内容,一路考研上岸;

他们的共通点不是身份,而是:

在别人下班刷剧的夜晚,他们选择了为未来拼命。

努力,从来都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选择。

6. 流量≠浮躁,学历≠清高。我们该打碎的是这套“对立框架”

这个时代太喜欢给人贴标签:

你是“网红”?那你一定靠捷径;

你是“非全”?那你一定是花钱镀金;

你成功了?那一定是走了“别的门路”。

但我们该看的,从来都不是标签,而是标签背后的那段路:

是早上七八点去的自习室,

是一遍遍刷过的真题,

是闭关苦读换来的资格,

是扛住偏见仍坚持走下去的那股狠劲。

7. “她配得上复旦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问错了。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我们配不配拥有一个更公平的眼光?

当你愿意尊重一个人的努力,而不是只盯着她的身份;

当你开始相信,不同的职业也能通往相同的高峰;

当你不再用学历、标签去定义一个人是否值得被尊重——

那一刻,才是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进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