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第三世的王因贪玩被外族入侵?丢了国家最后饿死?这太惨了吧

历史聆风 2025-04-16 11:23:04

黄河边上有句老话说得很恰当,“祖宗创下的,金银财宝,也经不住,不肖子孙折腾几次”。这话用于四千年前的夏朝,着实是极为贴合的,仿佛就是专门为其打造的一样。

那时候大禹将全部心思,都放在治水这件事上,他做出的那些,了不起的成绩,让人很是佩服。

他把九州的界限划分出来,天下的老百姓都敬佩他,这也给了他极高的威望。

大禹的儿子启,全然改变了以前那种禅让的传统,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太康。

不过说实在的,谁能料及,权力传到第三代君主太康手里之时,前辈们费了很多力气才稳定下来的根基,渐渐就演变成了很难应对的麻烦。总之不管谁接着去干,似乎都难以摆脱命运的束缚。

太康这从小就生活无忧,泡在蜜罐里长大,根本不知道民间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他父亲启晚年的时候,就喜欢大摆酒宴,欣赏歌舞,生活奢靡。

有次启喝醉了酒,竟然失手把象征王权的青铜鼎摔出个豁口。要知道这青铜鼎那可是王权的象征,意义重大,这一摔就像是给夏王朝的稳定撕开了一道裂痕,成了夏王朝衰败的第一个征兆。当时很多人心里都隐隐觉得不安,谁也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后面还有更大的危机等着夏王朝。

起因

太康刚继承王位的时候,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九鼎上的铜锈都还没长全呢。这也意味着,夏王朝交到他手里的时候,其实还没完全稳固下来,需要他好好治理。

太康别的本事没有,唯独对打猎情有独钟,简直是痴迷。春天他追着鹿跑到崤山,夏天为了猎虎跑到嵩岳,秋天追着射雕一直到黄河入海口,冬天又为了围捕狐狸跑到太行山北麓。他这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打猎,根本不管国家大事。

有忠心的老臣实在看不下去了,跪在宫门前苦苦劝谏:“先王巡狩是为了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疾苦,陛下您这样天天只顾着打猎,到处乱跑,是会把江山弄丢的呀”!

可太康骑在马上,根本不当回事,还大笑着说:“我祖父治水走遍九州,我这是效仿先王的壮举,他这纯粹是强词夺理,治水和打猎能一样吗?治水是为了天下苍生,打猎只是他自己贪图享乐。

最严重的一次,太康带着亲信去洛水北岸狩猎,这一去而且居然是三个季节,长时间都不回都城。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里,都城斟鄩的宫门前,杂草丛生,而且稍微有一些野草长得比人都高,呈现出一片荒芜的景象。

各地送来的竹简奏折,堆积如山,其中还夹杂着东夷部落蠢蠢欲动的密报。可太康在外面玩得不亦乐乎,对国内的危机,浑然不觉,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把国家推向了危险的边缘。那些老臣们,急得团团转,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局势,越来越糟。

经过

东边的东夷部落首领后羿一直对夏王朝的王位虎视眈眈,时刻关注着太康的动向,就等着他犯错,好趁机夺取政权。当他得知太康带着猎队离开王城,去了洛水北岸狩猎,而且长时间不回,觉得机会终于来了。(注:这个后羿不是后羿射日的那个后羿,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

后羿立刻,点齐兵马,朝着都城进发。因为太康长期,不理朝政,都城防守松懈,所以后羿的军队,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轻轻松松地占领了都城。

等太康打猎归来,远远看到城头飘着后羿的熊旗,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大事不妙。他慌忙想调动诸侯的军队来勤王,夺回都城。可是那些诸侯们早就对太康的行为不满了,之前太康打猎时经常惊扰他们的田猎,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根本不愿意听从太康的调遣。

太康没办法,只得开始准备攻城。可是都城的城门关得紧紧的;城墙上的士兵一个劲地射箭,那些箭跟下雨似的不停往下落,使得攻城的士兵根本没法靠近。

太康只好带着剩下的部队,在阳夏附近急的团团转。他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很差,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富贵和荣耀了,最后居然在荒郊野外饿死了,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捞着,就有了这么个凄惨的下场。

至此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国”

后羿虽然说顺利的夺取了权力,但是他的结局并不好。后来他被自己的家臣寒浞灌醉,然后将他刺杀,而且寒浞还把他的首级悬挂在了城门之上,用以示众。

那时候的中原大地,由于权力的激烈争夺,变得一片混乱不堪,而且百姓们都生活在那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

大家都感慨地说:“这天下就像一场无休止的狩猎,今天你争我夺,明天局势又变,没有一刻安宁。

”老百姓们渴望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转折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二十年后。太康的侄孙少康,从小便命运多舛,跟着母亲一路逃荒到了纶地。在纶地的那些日子里,他白天放羊,晚上借着篝火聆听老人们诉说大禹治水的故事。

有一次少康问母亲:“为什么我们要一直东躲西藏,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呢?”母亲指着天上的太阳,对他说:“那悬挂在天上的太阳,原本应该是你的位置。我们夏家曾经是统治天下的王室,只是因为你太爷爷太康的昏庸,才让我们落到这般田地。”

听了母亲的话,少康深受触动,从此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重振夏王朝。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各种本领,把学到的秘方送给有仍氏,以换取粮食和支持。他还跟着猎户,学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用打来的猎物,结交有虞氏的人。

经过多年的拼搏以及积攒,少康的力量逐渐地强盛起来。并且当他认为时机已经妥当的时候,就带领着联军冲向斟鄩。在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事之后,他亲自将寒浞杀死,成功地夺回了王位,再度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史书上把这一事件称作“少康中兴”,老百姓说得更直白:“这可是老夏家的祖坟哇,竟然冒出了烟,最后出现了个聪明且能干的人,把夏家的根基又给撑起来了。”

少康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历经无数苦难,所以完全明白百姓的痛苦,也深刻意识到作为君主该尽的责任。经过他的不断努力,让夏朝获得了新生,也给百姓带来了希望和安稳的生活。

我看“太康失国”这事儿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许多道理。当年大禹铸造九鼎,安定了山河;启改变了禅让制,开创了新的局面。到了太康这儿,仅仅三代,居然就差点将祖宗基业毁于一旦。

这说明守业远比创业艰难。创业的时候,大家都充满着干劲,而且一心为了目标而奋斗。但守业之时,很容易就会放松那根警惕的弦,进而贪图享乐,就如同太康那般。

少康能成就大业,是因为他吃过苦,知道百姓的需求,明白做君主的要为百姓着想。现在从二里头遗址挖出的青铜爵,上面的饕餮纹再怎么威严,也掩盖不了当年太康的荒唐行为。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很清楚治理国家的人,心里必须,时刻装着国家和百姓。就像那黄河水,既能让船平稳地航行,也能把船掀翻,关键就看,掌舵的人懂不懂这个道理。

如果君主贤明,心系百姓,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要是君主昏庸无道,只想着自己享受,不顾百姓死活,那国家早晚会走向灭亡。

从这个故事中能学到很多,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懂得珍惜,不能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努力前行。

夕阳西下,一位老农扛着锄头往家走,嘴里嘟囔着:“都说龙生龙,凤生凤可就算是龙凤,要是忘了本,还不如咱庄稼人踏实。”

远处黄河水奔腾不息,发出隆隆的声响,而且仿佛在回应老农的话。那滔滔的黄河水,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兴衰,其实就像时间的长河,永远不停息。

四千年前的那些事,如今都已成为,历史书上的几行文字。这些故事留给后人的思考,却是无穷无尽的。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它能带来,荣耀和成就,用不好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