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的上海车展上,广汽集团负责人黄永强公开承诺:广汽将为未来L4车型自动驾驶的安全担责兜底。
这短短一句话,激起的波澜相信不久会掀起一波巨浪。当大多数车企还在为自动驾驶事故责任推诿扯皮时,广汽为何敢第一个吃螃蟹?
这背后究竟是营销噱头,还是中国智驾即将迎来质变的信号?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至今,最棘手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那个谁来背锅的灵魂拷问。2018年Uber自动驾驶测试车撞死行人后,责任认定陷入拉锯战;
造车新势力每起自动驾驶事故后,与车主之间的责任扯皮已成固定戏码。这种责任真空导致消费者对高阶自动驾驶始终心存疑虑——技术再先进,出事谁负责?
广汽的兜底承诺,是要对行业潜规则的一次颠覆?要知道,L4级自动驾驶意味着系统在限定场景下完全自主驾驶,无需人类干预。按照传统逻辑,既然驾驶员脱手,责任自然该由车企承担。
但现实是,没有哪家车企愿意白纸黑字写下这个承诺,直到广汽今天做了出头鸟。
这种承诺绝非心血来潮。广汽埃安与滴滴的合作模式,实际上构建了一个责任闭环。
滴滴提供海量运营数据,广汽负责硬件制造与系统整合,双方共同打磨的L4技术必然经过严苛验证。
更重要的是,示范运营阶段积累的真实路况数据,将成为责任认定的保险绳。这种数据+硬件+运营的铁三角,才是广汽敢拍胸脯的底气所在。
从能用到敢用普通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认知,正在经历从技术炫酷到安全实用的转变。
某新势力车企高管私下坦言:我们卖出去的自动驾驶功能包,激活率不足30%。
这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多数消费者只为未来可能性买单,而非真正信任机器驾驶。
试想,当车企明确表态出事我负责,相当于给消费者吃了定心丸。这种心理暗示比任何技术参数都更有说服力。
就像当年沃尔沃发明三点式安全带后公开承诺安全带失效赔1万美元,直接推动了汽车安全技术的普及。
但需要警惕的是,兜底不等于无底线。
广汽的承诺有明确边界:限定在L4车型、特定运营区域。相比之下,某些车企将L2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的模糊宣传,反而暴露了责任意识的缺失。
广汽这步棋,很可能引发汽车行业的连锁反应。可以预见,头部车企将面临两难选择。跟进承诺可能增加法律风险,保持沉默则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不敢担当的印象。倒逼整个行业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冗余度和可靠性。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传统车企卖车是一锤子买卖,而自动驾驶时代,车辆将成为持续产生数据的移动终端。
广汽与滴滴的合作揭示了一个趋势。未来车企的利润点可能从硬件销售转向数据服务和出行运营。这种转变下,责任兜底反而成了双向奔赴。
当然了,值得注意的是,广汽选择2027年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L4产品,这个时间点意味深长。届时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法规体系将基本完善,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广汽看似超前的承诺,实则是基于对政策红利的精准预判。这种技术+政策的卡位,展现了传统车企转型少有的战略定力。
中国方案的另类突围与美国车企执着于纯视觉方案、欧洲车企保守推进不同,中国的车路协同路线更强调车-路-云一体化。广汽的L4规划暗合这一逻辑——先在北京、广州等智慧城市示范区落地,再逐步扩展。
这种路径的优势在于通过限定运营区域,既能控制技术风险,又能快速积累场景数据。广汽的兜底承诺,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下的信任票。
但真正的L4落地还要攻克极端场景处理、网络安全防护、人机交互设计等难题。广汽需要证明的是,兜底不是一句空话。
毕竟,技术可以迭代,算法可以优化,但唯有责任担当,才是打消人类对机器最后疑虑的那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