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沈阳出任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后,吕俊成肩负着宝骏品牌向新能源化与高端化转型的关键使命。
在2024年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上汽通用五菱面临的核心挑战,其中宝骏焕新如何实现差异化突围成为重中之重。
然而,上任一年有余,吕俊成带领的宝骏团队虽喊出重回主流的口号,尝试营销改革并推出多款产品,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转型成效堪忧。
数据显示,2023年宝骏全年终端累计销量仅43,647辆,这一成绩不仅远未触及行业生死线,更与重回主流的目标相去甚远。在销量压力下推出的宝骏享境,其13.28万-15.58万元的预售价,似乎让宝骏在偏离主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产品定位对于宝骏而言,品牌长期以来的市场舒适区及目标客群的价格接受区间集中在10万元左右甚至更低。从市场规律来看,若想推出主流产品,定价贴近这一区间才是稳妥之举。
但宝骏享境反其道而行之,以13.28万-15.58万元的定价成为品牌史上最贵车型。此前推出的宝骏云海(10.98万-13.38万元)在2024年3月仅售出1,154辆,价格更高的享境能否打开市场,显然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一定价策略看得出出宝骏对主流概念的误读。所谓主流,应是品牌基因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契合,而非简单的价格上探。
当13.38万元的云海都难以被市场认可时,宝骏管理层或许应该反思:属于宝骏的主流价格带是否需要向下修正,而非逆势冲高?
产品力的现实落差宝骏享境试图以水桶车形象打入市场,却因体系能力与技术积累的不足,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尴尬境地。
在核心性能方面,宣称600km续航的纯电版车型,在-7℃环境下续航达成率仅62%,这无疑会让北方消费者望而却步;插混版140km纯电续航搭配4.8L/100km馈电油耗,在补能网络不完善的现状下,实际使用场景受限明显。
舒适性配置方面,虽标榜同级别唯一4座吸风式通风座椅某想同款Nappa真皮等配置,但消费者更关心这些配置是否全系标配,以及工艺水准能否支撑高端定位。号称5米阳光大床房的座舱设计,若缺乏精细化调校,终将沦为营销话术。
智能化层面,搭载的灵眸智驾3.0系统目前尚不支持车位到车位的完整领航功能,官方未来会升级的承诺,难免让消费者质疑将半成品推向市场的责任感。
此前因软件问题导致的刹车失灵投诉尚未完全平息,如今再推未成熟的智能系统,无疑会进一步消耗用户信任。
宝骏享境的困境过度依赖母品牌,独立认知缺失,从宝骏KiWi到享境,品牌始终未能摆脱与五菱的强绑定。尽管在预售发布会上强调新能源转型最快的主流车企,但275万辆新能源销量、全球TOP3等数据更多属于五菱品牌。
这种模糊主副品牌界限的营销方式,导致宝骏长期被视为五菱换壳车,难以建立独立的高端化认知。
近年来,宝骏在非主流产品(如悦也系列)与主流产品之间频繁切换,动力形式上同时押注纯电、插混,却未能在核心技术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此次宣称的43.2%热效率插混发动机,相较业内44%的成熟水平已显落后更别提某车企宣传的超48%热效率发动机,暴露出技术流管理层在研发转化上的低效。
在品牌力薄弱、质量口碑屡遭质疑的背景下,强行推出20万级越级体验的享境,是对市场规律的无视。品牌影响力与产品定价的严重不匹配,折射出管理层对自身定位的误判——试图通过堆配置、加电机实现高端化,却忽视了品牌价值建设与用户信任重构的底层逻辑。
宝骏享境的困境,揭示了传统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中的典型矛盾。既想守住国民车基本盘,又想冲击高端市场获取利润,最终两头不讨好。
对吕俊成团队而言,当务之急是摒弃营销至上的短视思维,聚焦三大核心任务。
其一,明确品牌定位,与五菱形成差异化区隔,建立独立的价值主张;其二,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领域构建真正的竞争壁垒;其三,重拾用户信任体系,以可靠的产品质量与服务体验修复品牌口碑。
若继续沉迷于堆配置=高端化绑母品牌=走捷径的路径依赖,宝骏恐将沦为管理层战略失误的牺牲品,在重回主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互动话题:你认为消费者会为15万级的宝骏买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