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野圈有个心照不宣的默契:买212的人,不是真穷,就是真爱。
这辆诞生于1965年的工业活化石,曾让无数人一边骂着工业垃圾,一边掏钱买单。可当坦克300、方程豹们以新硬派越野之态横扫市场时,212却突然陷入自我怀疑。
于是它开始给车机塞进8核芯片,给方向盘装上触控按键,甚至学新势力玩起了用户共创。曾经的军用战车在新生代越野车型的包围中也低下了头,情怀易逝。
结果呢?2023年销量同比暴跌42%,曾累计销量超百万辆,占中国轻型越野车市场 80% 以上的国民神车,却在二手市场里准新车成堆甩卖,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产品失误,而是越野车搞内卷,211把自己玩废了。当工具车想当“奢侈品”,注定两头不讨好。212需要拿出自己的特色。
212的用户群泾渭分明。一类是拿它当大玩具的硬核玩家,不改造无越野;另一类是预算有限的务实派,图的是非承载车身+分时四驱的底子。这两类人有个共同诉求——别整虚的,抗造就行。
可如今的212偏偏在抗造上翻了车。为了追求科技感,212把电子配置升级当作产品力升级卖点?越野车的本质是工具,工具的第一要义是可靠。
一位从业20年的改装厂老板直言,“你给铁锹镶金边,它还是挖土的,但镶了金边就没人舍得用了。
被伪需求绑架的212中国车企似乎集体患上配置内耗症——比屏幕数量、拼语音助手灵敏度、卷座椅按摩档位。这套逻辑放在家用车上或许奏效,但硬派越野玩家要的是另一套价值体系:能带我出去,更能带我回来。
在越野环境,车机死机顶多不能听歌,但变速箱闯挡、分动箱漏油、电路系统故障,每一件都能要命。212最大的优势本应是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硬派越野车市场正在分裂成两大阵营。一边是均价30万+的“精致露营派”,主打全景天窗和咖啡机;
另一边是10万级的土嗨实用派,追求钢板弹簧和分动箱扭矩容量。而夹在中间的212,既丢不掉军工情怀的历史包袱,又眼红高端市场。
其实可以向五菱宏光学习:把长板做到极致,短板自然有人包容。212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可能是20万以内唯一保持原始机械结构的硬派越野——前整体桥、机械分动箱,这些被友商抛弃的落后设计,恰恰是硬核玩家眼中的灵魂。
一位改装店老板更是给出建议:把触控屏换成防水按键,车机系统改成蓝牙收音机,省下的成本给分动箱加个散热器,绝对卖爆。毕竟在阿拉善的沙丘上,没人需要语音助手,但所有人都害怕半路油泵罢工。
车企总喜欢把用户思维挂在嘴边,但212的案例证实,大部分车企所谓的用户调研,只是把竞品配置表换个顺序。
真正的用户洞察,藏在那些反常识的需求里——有人宁愿要手动摇窗,也不愿雨天被困在车里等电路烘干;
有人主动要求取消全景影像,因为“防滚架会挡住摄像头;
甚至有人建议推出毛坯版:没有空调、没有音响,裸车价压到10万以内,“反正都要自己改装”。
这些需求看似极端,却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用户画像:他们要的不是车,而是一台能合法上路的改装平台。
212的生存法则中国不缺豪华越野车,缺的是用烂不心疼的越野工具。212完全可以把产品哲学极端化——动力系统考古式创新。
保留成熟的三菱发动机、配置“反智能化”以及最重要的改装友好度拉满:预留电源接口、快拆结构、标准化改装孔位;
我们发明了无数让生活更舒适的技术,却忘了有些产品生来就该保持痛苦的尊严。而此刻,所有越野老炮只想对212喊一句话:别学那些花架子,放弃华而不实,保留机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