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王家当年可不简单。新城王是山东琅琊王的后裔,始祖因元末避祸从诸城来到桓台,不出百年就从平民之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科甲蝉联、缙绅满门的簪缨世家。据记载,自明嘉靖至清道光300年间,新城王家先后考中36位进士、52位举人、162位贡生,明朝末年就有“王半朝”的美誉,其中有诗文集著传世者50余人,各类著述达200余种,号称“江北青箱”,新城王不愧是齐鲁第一望族。风婆婆、四世宫保、父子尚书、兄弟进士,历史钩沉脍炙人口,与其家训、《手镜》有关的家风家教,我想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探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作为文学家、诗人的渔洋山人。
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少有诗名,新城王氏八世祖,清初文坛、政坛一个重量级的存在。17岁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24岁时,胞兄弟三人同年被取为顺治戊戌科进士。王渔洋虽不是状元出身,但他在文坛上的风头远远盖过了状元。23岁那年,应该是在进京赶考途中,他游历济南,邀济南名士集会于大明湖天心水面亭,即兴赋《秋柳四首》。
其一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王渔洋因四首《秋柳》诗作举国“文”名,大江南北一时唱和者甚多,因此产生了享誉当时文坛的“秋柳诗社”。王士祯不是济南人,却愿以济南人自居,他一生描写泉城的诗歌文章非常之多,济南也因王士祯居住平添了几分文化底蕴、留下了浓重的文化印记。其中《初春济南作》写道:“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忆明湖》写道:“一曲明湖照眼明,越罗吴縠剪裁轻。烟峦浓澹山千叠,荷芰扶疏水半城。历下亭中坐怀古,水西桥畔卧吹笙。鹊山寒食年年负,那得樵风引棹行。”我自认为,大明湖美景可与杭州西湖有得一拼,但我觉得大明湖美景中最鲜活最富生命最值得称道的,不是乾隆日思夜想的夏雨荷,而是湖心岛上的历下亭、与历下亭隔水相望的王渔洋秋柳园,还有被济南人世代怀念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是他知济州时修建了北水门,初建大明湖公园。超然楼是当代建筑,是为纪念东坡之弟苏辙(时任济南府掌书记)所修,与苏轼当年在诸城修葺的超然台应对。
王士祯至今还被江苏扬州怀念。扬州廋西湖名满天下,但没有了王士祯诗韵流响将会逊色不少。1659年,王士祯26岁,仕途第一站被任命为扬州推官,他“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写下了很多诗词和游记。扬州历史上有名的文人修禊活动就是起源于王渔洋“红桥修禊”。王渔洋在扬州任职五年,先后两次发起“红桥修禊”。第一次作《浣溪纱·红桥怀古》三首,最有名的一首为: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词中“绿杨城郭是扬州”与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共同成为扬州佳句。
第二次红桥修禊,王士祯一口气作了《冶春绝句》二十首,其中流传最广的的一首是: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
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两次红桥修禊,王士祯已经问鼎清初诗坛,在才子云集的江浙一时传为佳话。如今的廋西湖,红桥、冶春园宛如初见,冶春花社、诗社、茶社述说着山东才子的往事,扬州不能没有王渔洋。山东青州有个三贤祠,里面供奉的是范仲淹、欧阳修、富弼;扬州廋西湖也有个三贤祠,里面供奉的是苏东坡、欧阳修和王渔洋。
王士禛创立神韵诗派,论诗以“神韵”为宗,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神情韵味作为诗的最高境界,主张笔调清新自然、澹然蕴藉,反对掉书袋、发议论的无生气之诗。王渔洋在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为“南朱北王”,统领清初诗坛五十年,留下诗作4000余首,各种文集30余种560余卷,可谓著述等身。康熙皇帝非常欣赏王士祯的才华,称赞他“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并手书“清慎勤”三字亲赐,御赐“带经堂”“信古斋”匾额。《清史稿》称:“士禛以诗被遇,清和粹美,蔚为一代正宗。”
山东号称孔孟之乡,但在经历了“春秋无义战”中的百家争鸣之后,尤其是在唐宋后世,山东的学术地位已大不如前。山左、海右是山东省别称,能为山左海右扳回几局的,宋代有稼轩、易安,明清两朝就是新城王家,但不是在孔子家乡鲁南,而是鲁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