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书可读是悲哀的,有书读不进去是浮躁的,读点书好难!

龙庵绎 2023-07-06 21:56:58

读书可以治愚,教育开启民智。无书可读是可怜的。到了读书的年龄无书可读,这是精神乞丐走进了文化荒漠。毛泽东当年就是从韶山村私塾跨进东山小学堂,后来又考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从此走上缔造新中国的征程。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运动,无不与学生运动相关。晚清戊戌变法之后推行新学,而埋葬清王朝的正是新学人物。民国以来家乡名人屈指可数,能够提及也只有步云亭、彭建华、靳云鹏、刘昭汉等不多的几个,而他们能够成为乡贤,要不就是在新式教育中接触了革命道理,要不就是行伍出身逐渐成长为军阀势力。我的乡亲绝对是好老百姓,只是接受进步文化的人太少,没有先进文化的滋养,没有先进思想的武装,所以至今无知无畏着!

无书可读一般做两种理解,一是适龄儿童无学可上,另一种理解就是有学可上但不一定有课外书可读。我不是书香门第出身,家学渊源根本谈不上。我的爷爷是庄稼汉,父亲虽然有读书上学的机会但没有抓住。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长大,那时的文化产品本来就单一贫乏(除了八大样板戏,就是指定的高大全革命书籍),自己家里没有课外书可读,小伙伴家里也没有。刚上小学时,课程表有音体美课程安排,但没有老师教,班主任老师就在这些课上给我们一遍遍地朗读《闪闪的红星》《雷锋的故事》,我们就兴趣盎然地一遍遍听。听到潘冬子火烧胡汉三、雷锋被地主老财砍伤手腕,手心里都攥出汗来。后来,干民办教师的大表姐送给我《雷锋的故事》《海岛女民兵》两本书,这是真正属于我的课外书,我当时是无比地珍爱的。胜利哥是我小时候最过命的伙伴,我们一块疯玩是一方面,在他家里我能看到“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宣传画,看到各种各样的文革纪念品,见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人民画报》等报刊,这是另外一个深层原因。少年时代,小伙伴们传阅《水浒传》《说岳全传》《杨家将》《兴唐传》《隋唐演义》等,我又迷上了古代英雄好汉的故事。

不怕外人耻笑,在我上高中之前,没见过也没听说有《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普及读物,因此根本没有唐诗宋词汉赋元曲的概念。12岁之前,能够和古诗的晤面,只有课本上可怜的几首。那时候感觉古人作的诗这么整齐、这么上口、情感表达的那么准确、到位,就想着到哪里能找到更多的古诗来朗读背诵呢!上初中后,已经有了正式出版发行的寒暑假作业。我突然发现,《寒假语文作业》《暑假语文作业》里面的古诗比课本上多得要多。因为喜欢,所以就不遗余力搜集各年级的《语文作业》,然后再上穷碧落地查古诗词,用小本本抄录下来,积少成多吗!上高中时喜欢阅读古代散文,省吃俭用买了一本《古代文学作品选》,后来才知道《古文观止》才是最好的。

有书读不进去是可悲的。上学读专业书是一个方面,而扩大阅读才是自修的开始。参加工作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四大名著,父亲看到我在读这些“闲书”,怕影响我做人,还拿古人偏见叮嘱我:“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我不置可否。扩大阅读就是读“闲书”,读闲书应该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但也有读不进去的时候。参加工作后有了经济来源,自己想看的书可以买得到,借书读的渠道也广泛得多,但市场经济大潮已汹涌澎拜,就像“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我过去本来读的书就不成体系、不求甚解,这时候“读书无用论”思想似乎说服了我,我有点蠢蠢欲动。物质文明是硬通货,精神文明是软实力,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都不如经济活动实用。我那时候关注气功、经济、军事之类的书籍比文学思想类书籍要上心的多,一本杂志看上月余,偶尔翻翻书籍,善始善终看完一本著作不是很多。生活再不是过去的单纯和安静,工作、家庭、孩子教育、社会应酬等等接踵而至,爬过一座山还能看见下一座山,而爬过一座山就想着给自己放假轻松一下。

吹牛比读书容易,放纵比约束简单。指缝太宽,时间太瘦,转眼之间已过中年。喧嚣和骚动之后,头发白了,皮肤斑了,眼睛花了,才想到应该找个能够安放灵魂的地方。“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时候我想到了读书。只要单位工作不忙,孩子们不堵心,我自然能够端起书本,旁若无人地读起来。古籍当中下得功夫最深的《论语》《道德经》,读原著,不止一遍的读。陕西作家群不可忽视,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的作品一个一个系统地拜读。学生时代,林语堂、张爱玲、沈从文的作品不为文学史看重,但其作品的人性、艺术性超越了时代,至今散发着芳香。于是,从作家传记到代表作品,我一路读来津津有味。除了关注主流文学作品外,刘震云、池莉等的新写实小说,余华、莫言、格非、苏童、王小波的先锋文学都值得一读。周国平、毕淑敏的哲理散文可以开示迷途,余秋雨的历史大散文知识性极强……除了读书,购书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说文解字》《笑林广记》等古籍也被收进书架。

当然,书读进去了,走不出来,也不是好现象。“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了几本书,就奉若神明,满脑子的歪理学说,那样读书还不如不读。书读成山,一点经世致用的本领都没有,那是“书篓”“书袋”。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还要有躬身践行的机会,这样最好不过。我读书,修心为上,悟道次之,营生为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