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龙庵绎 2023-07-07 12:32:40

爱德华▪特鲁多医生

在医院墙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偶尔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话质朴无华,说尽了医者仁心仁术。这么好的警句却没有注明作者,于是就打电话请教正在读大二的女儿,没想到女儿张口就来:这句话出自美国的爱德华▪特鲁多医生墓志铭。原来,女儿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学习这句名言。

爱德华▪特鲁多,1848年出生,24岁读大学期间,不幸染上了当时为不治之症的肺结核病,在与病魔作斗争中,他在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结核杆菌,开办“村舍疗养院”,创办了结核病大学,死后葬在减轻他结核病痛苦的撒拉纳克湖畔,墓碑上刻着的正是这句话。

医生能给病人解除痛苦、带来生机,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崇高职业。所以,中国民间习惯沿用“大夫”的古代官称叫医生。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我的父母还把医生与老师并列,尊称他们叫“先生”,这与现在已经世俗化的“先生”称谓完全不同。过去医生有“治未病”和“治已病”之分,这里不做探究,只说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有很多疾病不能治愈,医生能做的只能是缓解病情,这一点病人及病人家属要理解接受。即使有很多无奈,但医生与患者坚定地站在一起,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点安慰,都是文明星火、人间温情、人性光辉。在病痛与死亡的威胁面前,医者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多巴胺增长,这有利于患者舒缓病痛、康复身体。有时我在想,高校选拔医生护士时,应该增加面试环节,一要看他(她)的职业素养,二要看她(他)的长相,让帅哥美女从事这一职业,也是从另一方面治愈病人。现在动辄爆发的医患纠纷,抛却发泄戾气的因素外,医者不为钱,患者不为利,哪还有那么些医患纠纷呢?

特鲁多医生的这句名言也可用来处理亲情关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岁月侵蚀了双亲的容颜,他们再不是年轻的模样。晚辈们七荤八素、添堵添乱,老人要能温馨又从容地安度晚年,那是痴心妄想。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星期天、节假日,带上儿女陪陪年迈的父母,这是过上小康生活之后的国人最温暖的画面。正如《常回家看看》唱的:“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节日不是素日,寿诞不同寻常,让每一个日子都开出花来,把365天写成诗行,这才是生命的质量和重量。亲情互动、天伦之乐露出了人间烟火气,增加了生命亲和力,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中华孝道就是这样一代代地传承到今天。

家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让一个人味蕾永不抹杀的,让一个人走南闯北永远惦记的,就是从小到大妈妈给你反复做的最爱吃的菜。我认识一位老石油谯师傅,他70多岁,老家四川,有两个儿子,油一代、油二代、油三代已是九口之家。孩子们喜欢吃四川菜,每到周末,儿孙们都愿意到老人哪里去,老两口每周都像过节一样鸡鸭鱼肉拾掇一桌子。谯老每月退休金7000多元,基本上月月吃光。去年,两个儿子几乎同时在市中心买了大房子,谯老很惭愧,不能给儿子们出点房款。但两个儿子非常理解,亲情没有一丝冲淡,给父母查体看病、嘘寒问暖比过去还上心。

我姐姐曾在一个老八路家做保姆,老八路在厅级干部位上离休,最喜欢过礼拜天,因为周末儿孙辈都要来家里团聚。一到周末,老八路就提前买好海鲜肉品,第二天亲自下厨,因为儿孙们喜欢吃他做的胶东风味海鲜美食。我有一位本家也在油田工作,我这位哥哥对吃特别讲究,绿豆芽要剪尾下锅,西红柿要开水去皮,炖排骨、炖牛腩等淤锅、配料、点酒道道可多啦!老哥哥退休之后就包揽了厨房家务,因为侄女喜欢他爸爸的手艺,住在娘家都撵不走啦!“猫恋食,狗恋家,小孩恋着姥娘家。”民谚说得多贴切啊!我还记得儿女小时候和父母分床,女儿晚上不抱着妈妈的棉睡衣就难以睡下,因为这套睡衣是妈妈生她前后的穿着,上面满是奶香和体味。儿子见妹妹那样,也来抢那件睡衣,争执不下就剪子包袱锤裁判,输得一方只能抱着棉睡裤睡觉。尽管如此,女儿有时抢到睡裤,仍能安稳地入睡。妈妈的味道飘来的是家和万事兴的芳香。老有老的快乐,少有少的担当,这种陪伴中的老去和长大,是西方人看不懂的东方血缘亲情。

一方在给与,另一方在接受,不是“和”。

一方在给与,同时在接受,那是“美好”互动。

医者与患者,老辈与晚辈,都需要爱意流动。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