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范公亭
范仲淹也许是古代官员“裸捐”第一人。在他之前,遇到灾荒年景,大户人家拿出钱粮救济宗族乡亲的并不鲜见,但能够大规模长期接济并可持续发展的,当属范公第一。他在中国最早建立了义庄制度,是不折不扣的慈善大家。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第五次被贬后,由知邓州改知杭州,赴任途中路经苏州,在故乡陪伴同父异母哥哥小住了一段时间,亲眼目睹了一些家族成员饥寒交迫的现状。其间,族中子弟提议他效仿大多宋朝致仕高官,在洛阳修建私邸园林安度晚年。十五年前,范仲淹在苏州做官时,已把自己的私人住所捐给州府办学。这一次,范仲淹仍没采纳建议,而是决定在其原籍的吴县购置良田1000多亩,设立范氏义庄,将义庄每年所得租米,按人口数量分给远祖以下各房宗亲,分发衣食和婚丧嫁娶费用,避免像自己当年孤儿寡母的惨剧发生。此外,还配套建有义宅,供范氏家族无家可归者居住;建有义学,供家族子弟接受启蒙教育。为了义庄的长远发展,避免因人废事的现象发生,范仲淹把议定的十三条庄规刻于木板,挂在祠堂墙壁上。后来,其二子范纯仁又以自己的俸禄购置田产,使范氏义庄扩展到了3000余亩。范纯仁还将父亲所定的十三条规矩扩充完善至二十八条,范氏家族成员破坏庄规,允许官府受理查办。范氏义庄由范氏族人共有共管,堪称古代的“慈善基金会”,现代的“信托基金”。
范氏义庄有明确的抚恤章程,比如,凡是族人每天可以领一升白米的口粮;每年冬天,每人领绢一匹,儿童减半……参加科举考试的可以领钱10贯,第二次去参考,仍可领钱5贯。
范氏义庄创造了一个奇迹。虽然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但一直到民国年间,范氏义庄已持续运转了八百多年,依然有田产5300亩,且运作良好。1938年,范氏义庄旧址创办新式学堂--私立崇范中学,开启了义庄土地的新学之风。1956年由政府接管办学,1989年范仲淹诞辰一千周年之际,学校改名为苏州市景范中学,现为苏州市重点中学。
为了报答长山亲族的养育之恩,范仲淹晚年还仿照苏州做法,在山东的长山县孝妇河南岸,置义田436亩,开办义庄。在他死后,二儿子范纯仁又在孝妇河北岸购置田地130亩。长山义庄田产所得用以祭奉继父、赡养朱族弱者。其实,在苏州义庄和长山义庄之前,范仲淹还在应天府(今商丘宁陵)添置过庄田。范仲淹结婚后把家安在商丘宁陵,同母异父朱氏三兄弟也被他接到应天府读书,同时照顾宁陵家计和庄田。
范仲淹并不是北宋最富有的官僚,但却是慈善第一人。我们知道,北宋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官办、官督民办的慈善组织已经较为普遍,如收养乞丐、残疾者和孤寡老人的福田院,公立医院之安济坊,专管安葬的漏泽园,收养弃婴的慈幼局,负责灾荒救济的广惠仓等,但个人把慈善活动作为一项事业举办的尚没有出现,范仲淹是当之无愧的民办慈善第一人。范公能有如此大爱壮举,是渊源于他从小的经历和儒学的教育,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不单在庙堂、不单在江湖,而是在日常善举上早有体现。首先,是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范仲淹从小在儒学修行上是下了苦功夫,《论语》中“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主张,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都深深地印在幼年范仲淹的脑海里。范仲淹幼年丧父,青少年时期相当艰辛。读取功名后认祖归宗,苏州的范氏宗亲伤害他不轻。但他还是“以德报怨”,办起了范氏义庄。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寺庙读书,对佛学教义知之甚深。他自己曾把5048卷的《大藏经》抄录了一遍。宣抚河东时夜宿保德驿站(今山西省保德县),偶然在房梁上发现一本用古隶书写成的佛经《因果识见颂》。范仲淹考证为东汉译本,还没有收入《大藏经》。他反复阅读,还让僧人抄录一本带走。多年以后,他又和江陵的僧人谈论这本佛经,可见他对佛学的热爱之深。儒家的大同理想和博爱思想、佛家的慈悲心怀和因果善行观,都深深地影响了范仲淹。范仲淹慈善义举绝非一时冲动。
慈悲之人必是轻财好施之人。范仲淹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被他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富弼说:“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中有无。”在西北领兵,朝廷封赏的金银很多,范仲淹不为所动,全都分给了属下。邠州酒楼上捐钱安葬素不相识的书生。杭州资助困顿之中的曾巩。限于篇幅,范公救人危难事例精拣出三个如下。范仲淹真可谓义薄云天。
故事一:资助穷秀才孙复。孙复幼年丧父,家境极贫,但酷爱读书。他们在应天府书院认识,是因为孙复寻求范公资助。初次见面,范公二话没说送给他1000文钱。一年后穷秀才又来了,范仲淹还是二话没说又资助他1000文。这次范公就要问问原因了。原来,孙复家有病母无以为养,自己又想读书,不得已才四处求救。范公觉得这样会耽误了这个有志青年的学业,便主动答应在书院给他安排个月薪3000文的差事。多年以后,孙复成为儒学大师,在泰山书院讲《春秋》名声大噪,范公就向朝廷举荐孙复,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同在书院讲学的胡瑗、石介也是范公举荐重用的。 故事二:题诗护灵返乡。范仲淹知越州,户曹参军孙居中去世,子幼家贫,无钱送回老家安葬。范公自掏腰包租船相助,还写上一首诗交给随行衙役,以防路上关卡刁难。
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
关津若要知名姓,定是孤儿寡母船。
故事三:范仲淹帮助诗人石曼卿。儿子范纯仁本来是奉父亲之命从苏州押运五百斛粮食到开封,路上遇到了落难丹阳的诗人石曼卿,当时石曼卿三个亲人客死他乡,却无钱回家安葬,范纯仁就连粮带船一块送给石。
慈悲之人必是宽厚仁爱之人。“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的悲悯之心,从他这首《江上渔者》诗中就看得分明。面对那个“狸猫换太子”的皇太后刘娥,生前他不怕,死后他不踩。对于官员职田的去留问题,他上书《论职田不可罢》。对于晁仲约开门揖盗的处理,他支持晁的做法。同年好友滕子京因“公使钱”被人弹劾,他倾向于宽大处理。无论国家大事,还是个人私事,都体现出了他的大局观念和宅心仁厚。后来官拜宰相的好友富弼,记载过他经历的实事。明道二年,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尚没有官职的忘年好友富弼同行。一日,刚筹集的粮食被盗,正要抓住盗贼责罚,一老妇人突然冲上堂来,愿为儿子顶罪。老妇人哭得戚戚哀哀,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也是两眼含泪。庆历三年,富弼配合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一次,他当着富弼的面,把一批不称职的官吏从考核名册中勾掉。富弼问:“你这样一笔把人家勾掉,惹得全家人痛哭。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范仲淹说:“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相当于行省)哭!”。
慈悲之人必是重情重义之人。为同僚尹洙治病并送终,尹洙的家小也由范公照料。为“大范老子”范雍写墓志铭,多次拒收任何润笔费。喜欢结交文化青年。在陈州通判任上,自己掏钱做了几十套被服,用于招待寒士。当时人说道:“孟尝君三千珠履(谋士)客,范公三千布被客”。 基于浓厚的报恩思想,范仲淹还奏请皇帝,继父朱文瀚被追封为太常博士,朱氏三兄弟也靠范仲淹恩荫出来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