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范仲淹研究之六:在士林为导师,办学不辍开启民智

龙庵绎 2023-07-09 06:46:59

苏州中学的前身--范仲淹首创的苏州府学

范仲淹一生对兴学办教育情有独钟,这和当时大环境有关,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尊重文人、文化繁荣的时代。也和他个人经历有关,范仲淹自己就是刻苦攻读改变命运的例子。

苏州中学大门

范仲淹最早的教育实践是他在丁忧期间,受应天府太守晏殊的邀请,出任母校应天府书院教席,主持书院工作。他对应天府书院充满了感激之情,深知规范的、高端的学校教育重要性,也意识到这是报答母校的机会。他亲自授业,大力倡导先秦儒学的回归。管理书院,既要有规章制度,也要身体力行。培养学生写赋,他也亲自写同样题目,其他教师自然照做。两年多时间里,范仲淹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后世称赞说:“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北宋进行的三次兴办教育的运动,第一次就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庆历兴学”,州学、府学、县学就是那时候兴盛起来的。范仲淹官做到哪里,学就办到哪里!嘉岭(今延安)书院、稽山(今绍兴)书院、花洲(今邓州)书院都是他办学讲学的地方。兴办范义庄时,义学就在设计之列(当年的义学原址现在演变为苏州市景范中学)。范仲淹不但督促自己儿子好好读书,对苏州老家的两个侄子、同父异母的朱氏三兄弟,他都经常写信劝勉。

苏州范义庄旧址,先成为苏州景范中学

他为大宋朝树立了官办学校的样板。早在庆历新政之前,公元1035年,他主政苏州时,就在苏州南园像模像样地办起了州学。当时他购得苏州南园本想营造私宅,听一位阴阳先生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此地建宅后代会出高官。范仲淹回道:我把家建在这里,不如在此办学好,这样苏州可以人才辈出。于是,这块地就成了苏州州学的校址。在南园遗址上,他设学立庙,将文庙与州学相结合,首创中国历史上左庙右学新格局。范仲淹聘请大儒胡瑗管理州学,一时名闻天下。苏州州学成为各地州学、府学、县学效仿的楷模,从此延续千年,令苏州占尽天下人才优势。据说,900年间,苏州州学为当地培养了400多名进士、80多个状元。1911年,苏州州学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现在名为苏州中学,是江苏省重点高中、全国名校。

范仲淹既是读书人的良师益友,也是他们的伯乐。他指点狄青读《左传》、张载读《中庸》、孙复研习《春秋》,佳话世代传颂。慕名找他指点迷津的读书人不胜枚数,很多人后来成为高官显贵或大方之家。富弼比范仲淹小15岁,是范公的忘年之交。范仲淹欣赏他是“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宰相王曾、晏殊看,还做媒把晏殊女儿嫁给了富弼。宋仁宗恢复制科(非常规科考)后,告诉富弼说:“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范仲淹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北宋股肱之臣。

苏州范氏家山--太平山范仲淹牌坊

王洙和范公相识是在他主持应天府书院时,跨越二十年,范公前后三次上书举荐王洙。王洙是学生敬重的大师,初不为朝廷重用。范公第一次举荐,让他才能最大化发挥,留在书院讲学,任国子监直讲。第二次举荐王洙任史馆检讨兼知制诰、翰林学士。第三次上书以自我人格作担保,为王洙受一案件牵连鸣不平。王洙也对得起范公的三次举荐,成为了北宋目录学大家、校勘编撰古代典籍的佼佼者。他在皇家藏书中发现张仲景竹简,然后编撰《金匮要略》面世;编订的《杜工部集》,成为后世各种杜甫诗集的祖本;修订《国朝会要》。

李觏比范公小二十岁,是个落魄秀才。和范公初次相识是在他屡试不第之后,前往饶州(今鄱阳)拜访范公。从此之后,范公一路兴学办教育,都推荐李觏前来讲学,并锲而不舍地举荐李觏。直到范公晚年,才抓住皇帝祭拜明堂的机会,以李觏对明堂制度有深刻研究为由,举荐李觏成功,授太学助教,升国子监直讲。李觏著述甚丰,在经济运筹方面有真知灼见,其经济思想影响了王安石及明清时期的政治人物。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推荐提拔了一批文武官员。有个叫苏麟的底层官吏在外县担任巡检,没得重用。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懂得,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在流传中,“易为春”常常写作“早逢春”。范仲淹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的名气太大了,掩盖了他在儒学上的贡献。据《宋史》记载:“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范仲淹也自言:“忘忧曾扣《易》,思古即援琴。”在他的各类文章中,扣《易》之处比比皆是。其实,儒家思想经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到了北宋,儒释道融合发展,产生了后来的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理学代表人物朱熹、张载、胡瑗、孙复、石介等,或是文友,或是学生,程颐程颢兄弟对范公也是仰慕之至。后人多以周敦颐为宋代理学开山,其实,范仲淹才是是北宋理学的先行者。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