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成为刽子手。
“妈妈,别打了!”
这是10岁男孩张某侨生前最后的哀求,却换来生母谢某朵手中三角带更疯狂的抽打。
2025年4月28日,山西省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场持续两年的虐童惨案作出一审判决:继父王某虎死刑,生母谢某朵无期徒刑。判决书上的寥寥数行文字,承载着一个孩子728天的血泪与绝望,更撕开了家庭暴力中最黑暗的人性疮疤。

从“寻子悲情戏”到“弑子埋尸案”
2023年5月3日凌晨,山西临猗县下豆氏村,谢某朵报警称10岁儿子张某侨因偷钱被批评后“离家出走”。继父王某虎面对镜头痛哭:“全国14亿人都不找你,我也要找你!”这段催泪视频在社交平台刷屏,全网转发超百万次。
5月23日,警方在王某虎祖父坟墓中挖出张某侨遗体。尸检显示:孩子全身40余处新旧伤痕,23处为生前形成;肋骨骨折、肝脏破裂,胃里未消化的玉米粒与谢某朵“逼他吃完一碗玉米”的证词吻合。
2025年4月28日,法院认定:王某虎、谢某朵长期使用皮带、数据线、辣椒水等工具虐待张某侨,案发当晚持续殴打3小时致其创伤性休克死亡。二人为掩盖罪行埋尸谎报失踪,构成故意伤害罪、虐待罪,数罪并罚。
法律与人性的三重撕裂
1. 生母为何逃过死刑?
判决书显示,谢某朵虽参与施暴,但未直接致死,且长期受王某虎胁迫。这种“从犯”认定引发舆论哗然。网友质问:“亲手抽打孩子3小时,算什么胁迫?”法律专家指出,量刑差异源于谢某朵未实施最后致命踩踏行为,但这恰恰暴露司法对“心理胁迫”认定的模糊地带。
2. 虐待罪为何升级为故意伤害?
根据《刑法》,虐待致死最高刑期仅7年。但本案中,法院认定施暴工具(三角带)、部位(头部、内脏)、时长(3小时)已超出“管教”范畴,构成故意伤害致死。这种罪名转换成为死刑判决的关键——却也引发争议:若没有媒体关注,是否仍会按虐待罪轻判?
3. 邻居为何集体沉默?
监控显示,2022年至案发前,王某虎多次在超市购买“刑具”;邻居证实常听到孩子惨叫,却因“清官难断家务事”无人报警。这种集体沉默背后,是“家暴非罪”的陈旧观念,更是强制报告制度的失灵。
人性之恶:比暴力更可怕的“合谋”
从拖鞋、手掌到数据线、辣椒水,施暴工具的升级映射出恶意的膨胀。王某虎甚至专门购买医用针线缝合伤口,避免外人察觉——这不是冲动犯罪,而是精密策划的虐杀。

情感操控链
谢某朵离婚后带着孩子嫁给王某虎,经济依赖使其沦为帮凶。庭审披露,她曾哀求王某虎:“别打头,打屁股行吗?”这种畸形的“讨价还价”,揭示家暴中受害人与加害人的角色转换陷阱。
死亡时间差
张某侨休克后,谢某朵发现孩子呼吸停止却未呼救,反而协助埋尸。法医指出,若及时送医存活率超60%——这场“延迟的死亡”,让生母的“见死不救”比继父的暴力更令人胆寒。
我们为何总在悲剧后觉醒?
最高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虐待儿童案件同比上升23%,78%施暴者为父母或继父母。但公安机关介入案件中,仅35%来自主动报案,其余依赖学校或医院举报——家庭仍是监督盲区。
- 监护权撤销难:张某侨生父张先生一年多未见孩子,却因谢某朵阻挠无法行使监护权。我国监护权撤销程序复杂,2024年全国仅成功37例。
- 心理评估缺失:王某虎曾有家暴前科,但再婚时无需接受心理评估。专家呼吁建立“高危家庭数据库”,对再婚、单亲等家庭动态监控。
此案中,药店员工多次出售外伤药却未警觉,社区网格员入户走访时被“孩子摔伤”借口搪塞。若强制报告制度能落实,悲剧或可避免。
死刑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增设“虐童罪”,将长期虐待致死最低刑期提至无期徒刑。但反对者认为,罪名细化可能加剧“法条竞合”混乱。
浙江已试点“儿童创伤AI识别系统”,通过学校体检数据自动预警虐待风险。但隐私保护与误判风险成为推广障碍。
“冰箱贴报警法”在德国收效显著:孩子若遭遇家暴,只需撕下特定图案冰箱贴,快递员、邻居等见贴即报警。这种低成本干预模式值得借鉴。
当王某虎的死刑判决书在网络刷屏,张某侨生父张先生仍在殡仪馆擦拭孩子的冰柜。他说:“我要让侨侨看见,这世上还有人替他讨公道。”
这场判决不是终点——当我们为“大快人心”欢呼时,更需思考:为何总用孩子的生命推动法治进步?为何正义总要等到鲜血流尽才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