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卿晨璟靓因为一张通缉令照片火了。照片好看,但她犯了“酒托”诈骗。刑满释放后,她又回到了网上。2025年3月,她在抖音开了个号,头像就是那张通缉令照片。“最美通缉犯”成了她的标签。这让人想:法律制裁后,网络的容忍度到底在哪儿?
卿晨璟靓直播讲她在监狱里的事,跟网友互动,粉丝超过8000。但用犯罪经历博眼球,合适吗?有人同情她,有人觉得她在消费过去,甚至挑战社会底线。我们应该怎么看她?同情?谴责?还是都有?这事儿也引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抖音封了卿晨璟靓的号:无限期禁言,取消营利,删粉丝。抖音声明立场很明确:坚决打击利用违法犯罪经历吸流量的行为。但这只是堵住了个漏洞吗?类似的事还会发生吗?平台监管够完善吗?这些都需要好好想想。

法律的约束与道德的拷问: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名利双收”?
卿晨璟靓的事,不只是个人行为,也反映了网络平台监管难,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法律让她有机会反思,但网络的宽容,是不是也成了某些人钻的空子?如何在流量和社会公德之间平衡?需要平台、监管部门和每个网民一起努力。
从通缉犯到网红,迷失在流量的漩涡中: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卿晨璟靓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网络时代的一些乱象。流量为王,风险也大。有人为名利,不惜冒险,挑战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怎么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这不仅是平台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希望以后,类似的事能少一些,网络环境能更好。
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