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3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将打了败仗的安禄山押送到长安,请奏死刑。
宰相张九龄对唐玄宗说:
“安禄山狼子野心,必须杀了,以绝后患!”
唐玄宗却说:
“安禄山辣么可爱,还是算了吧。”
这是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之前,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其实,还有一人也曾强烈建议除掉安禄山。
他就是唐玄宗时期最厉害的节度使王忠嗣,不仅比安禄山年轻两岁,而且能力上也是全方位碾压。
他若在,安禄山大气儿都不敢喘。

一、李林甫的神助攻
抛开唐玄宗不谈,李林甫就是安禄山的第一福星,尽管安禄山怕他怕得要命。
737年,张九龄被贬,唐玄宗身边再无一流谏臣。
742年,安禄山领平卢节度使,驭兵37500人;744年兼领范阳节度使,驭兵91400人;751年再兼领河东节度使,驭兵55000人,合计183900人。
而做为最有能力管控安禄山的宰相,李林甫非但任凭其肆意滋长,而且还来了个神助攻:
752年,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相,向唐玄宗建议重用蕃将,自己还带头辞去了兼任的朔方节度使。
因为蕃将功劳再大,也不可能被任命为宰相!
高仙芝、安思顺、哥舒翰,当然还有安禄山,因此都得到了重用。
而安禄山在军事上唯一忌惮的王忠嗣,则早在747年,就被李林甫、安禄山联手整垮了。
李林甫挤掉了朝中的张九龄、军中的王忠嗣,又为安禄山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霍去病之孤
714年,丰安军使王海宾在对吐蕃作战中战死疆场,他年仅9岁的孤子王忠嗣被唐玄宗收养在宫中,与后来的唐肃宗李亨做玩伴。
唐玄宗伤心地对王忠嗣说:
“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
王忠嗣从小就身负国仇家恨,熟读兵法,勇猛果敢,时刻想为国而战,尤其是对他的杀父大敌吐蕃。
733年,王忠嗣第一次上战场,就以几百精兵突袭吐蕃主力,大获全胜。
从此,只要有王忠嗣出场记录的,吐蕃战绩为全败。
吐蕃是唐朝最头疼的外敌,从李渊开始,到唐朝灭亡,一直打个不停,打累了就和亲或者会盟,休息一会儿再打。
凭借对吐蕃的战功,741年,王忠嗣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权知河东节度使。
这时候的安禄山,还啥也不是,正上下奔走,忙着贿赂官员。

三、节度四镇
742-745年期间,王忠嗣经略北境,多次击败突厥,史载:
自朔方至云中袤数千里,据要险筑城堡,斥地甚远。自张仁亶后四十馀年,忠嗣继其功。
这是说,自名将张仁亶(即张仁愿,史书中与李靖齐名)于714年去世后,唐朝北境的千里边关再次得到宁静,这都是王忠嗣的功劳。
746年,原本就担任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的王忠嗣,又兼任了河西、陇右节度使。
自有唐以来,同时兼任四镇,整个唐朝的万里北疆防线和重兵,尽归一将之手的,只有王忠嗣一人,即使后来的安禄山,也只兼了三镇!
而且,王忠嗣负责的这四个边镇,也是离京城长安最近的,说他是唐玄宗的第一护法,丝毫不为过。

王忠嗣打仗有三个特点:
1、不轻言战事,战则必胜。
2、情报工作细致到位,常以突袭敌军软肋为先。
3、爱惜兵器,武备常年充足。
有唐玄宗一手培养起来的王忠嗣守护边疆,环卫长安,怎么看,安禄山都没半分机会。

四、惨遭谗陷
744年,安禄山借防边之名,修筑雄武城,请求王忠嗣相助,借机抢夺兵力,却被识破。
王忠嗣“数上言禄山必反”,唐玄宗却不理会。
连张九龄、王忠嗣这样的重臣都扳不动,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偏爱近乎执念了。
同时,李林甫也盯上王忠嗣了,害怕他会入朝拜相,天天派人搜集王忠嗣的过失。
747年,唐玄宗想攻占路途遥远的石堡城,这是唐朝与吐蕃数番争夺的一个重镇。
王忠嗣认为此时不宜抢占,所以没有积极配合主战大将董延光。
李光弼得知后,赶紧来劝说,这仗是唐玄宗要求打的,如果输了,将军可能会被牵连降职的。

王忠嗣却说:
“今争一城,得之未制于敌,不得之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
把对吐蕃的防线推到更西面的石堡城,理论上没错,但此时吐蕃出动全国之兵,并不是夺取它的最佳时机,我不能牺牲数万将士的性命,来换取一个人的功名!
果然,董延光兵败,把责任推到了王忠嗣身上。
李林甫大喜,赶紧进谗,说王忠嗣之前曾说过,与太子李亨从小玩到大,愿意尊奉他。
安禄山也在一旁敲边鼓。
唐玄宗大怒,王忠嗣入狱,差点死在牢中。
多亏哥舒翰死谏,说愿意拿自己的官职来换王忠嗣的清白,唐玄宗这才免其一死,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

749年,王忠嗣暴病而亡,唐玄宗自废武功。
753年,李林甫病死。
张九龄、王忠嗣、李林甫都死了,谁奈我何!
安禄山更加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755年,唐玄宗叫安禄山来长安玩耍。
这一次,安禄山却称病没来。
完喽!
唐玄宗心想,果然要造反了。
11月,安史之乱爆发。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哥舒翰、李光弼都是王忠嗣培养的名将,尤其是李光弼,史载:
忠嗣遇之厚,虽宿将莫能比。尝曰:“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