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9月,董卓废少帝刘辩,扶8岁的刘协为汉献帝,权倾朝野,激起各路诸侯的反抗。
自184年黄巾起义后,“反董”成为诸侯们发展自身实力的第二拨机遇,东汉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减弱。
大家各打各的算盘,或借势扩张,或伺机待发。
当此乱世,真正关心汉室安危、恪守职责的也有,但不多。
比如幽州牧刘虞。

一、以德服人
187年,渔阳张纯、张举联合乌桓丘力居起兵反汉,汉灵帝派孟益、公孙瓒等镇压,但收效不大。
于是,188年汉灵帝派刘虞任幽州牧,主持叛乱工作。
刘虞生活简朴,与民同戚,无论走到哪里任职,都深得士人与百姓的拥戴。
他一到幽州,事情瞬间变得简单多了。
丘力居极为敬重刘虞,首先表示归附。
刘虞不但没加派军队,反而做了精简,对外公布只悬赏捉拿张纯、张举,其余人等皆可宽大处理。
没有人不相信这位仁者的话。
幽州、燕北一带的军民,热情全被调动起来了,很快,二张叛乱平息。

幽州恢复了安宁,刘虞劝课农桑,宽政怀柔,积极发展边市。
不久,饱受战乱的北境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时,受黄巾骚扰的青、徐等周边地区,多达百余万的难民都投奔刘虞,史载:
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
意思是,流民们安居乐业,都忘记自己是逃难来的。
而边境的各族,也纷纷派出使者与东汉修好,刘虞将他们全部护送到京城:
诸外国羌、胡有所贡献,道路不通,皆为传送,致之京师。
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大背景下,刘虞的以德服人、维系汉室,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二、刘协的希望
董卓控制下的刘协,曾经燃起过三次希望。
1、第一次是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讨董联盟。
声势虽大,但凝聚力太差,除了曹操、鲍信、孙坚真拼,张邈、王匡打过一架就撤,再勉强算上一个供粮草的袁术,其他人都是打卡摸鱼的。
2、第三次是191年4月,董卓跑到长安后,留守洛阳的朱儁写信给各州县出兵反董。
除了陶谦真金白银出了3000兵力,其他人都是“稍有所给”。
董卓迅速派牛辅、李傕、郭汜、张济一众悍将,把朱儁打跑了。

3、在这两次之间,刘虞也曾一度给过刘协希望,而且还是最大的一次。
刘虞没参加讨董联盟,因为他是宗室,不能轻易带兵进攻都城,而是派了田畴、鲜于银两人出使长安。
田畴等20余人历尽艰辛,从小路抵达长安,终于见到了刘协。
亲人来了,救星来了!
此时仍有诸侯以最正规的礼节来到朝廷,而且目的仅仅是“展效臣节”,除了刘虞,还有谁?
恰好刘虞之子刘和在长安,刘协就命令他悄悄混出长安,以口谕的方式向刘虞发出了求救。
这份口谕如果能送达到,刘协的命运将迎来真正的转机:
1)第一次反董联盟时,桥瑁仅凭伪造了三公的书信,就能号召来那么多路的诸侯。
而皇帝的口谕比起三公的信,更是师出有名的旗帜。
2)刘虞仁爱的口碑,在当时不做第二人想,袁绍、韩馥等人甚至想推举他为皇帝,北方各少数民族都敬服他。
很可惜,有人出来搅局了,刘虞到死也没收到刘协的口谕。

三、混蛋袁术
袁术自己成不了事,坏别人的事却是个中好手。
刘和路过南阳时,将口谕也传达给了袁术。
毕竟,袁术表面上忠诚得很。
谁知,袁术如获至宝,有带着天子口谕的刘和在手,那岂不是可以号令诸侯?
可怜刘和就这样被扣留在了南阳。
刘和是没研究过袁术,这厮是扣押朝廷大臣的惯犯。
混蛋袁术还逼刘和写信,骗刘虞派3000骑兵来南阳汇合,共同出兵长安。
刘虞哪里知道袁术的阴谋啊?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结果,3000骑兵也被袁术据为己有!
而刘和也是倒霉,好不容易从袁术那里逃出来,又被袁绍扣住不放了!
袁绍啥心思,不说也能猜到。
天子使者啊,有用没用的,先存起来再说。
刘协的口谕,连同希望,就这么消逝了。

193年,刘虞出兵讨伐他那个越来越不听话的部下公孙瓒。
公孙瓒刚开始是准备跑路的。
谁知前线来报,刘虞的士兵因为爱惜百姓,不敢破坏沿途的房子,显得畏手畏脚。
那还客气啥?
不讲武德的公孙瓒立刻烧房子,一路掩杀过去。
刘虞兵败身死。
整个幽州的士人和百姓都在哭泣。
长安的刘协听闻后,如置冰窖。
敢杀如此仁者忠臣的刘虞,本来势头相当不错的公孙瓒,旋即陷入各方围殴之中,最终于199年引火自焚。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比起那些玩花活的讨董诸侯,刘虞坚持缴税,出使都城,造福一方,才是真正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