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徐州相王”,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从此,“王”的称号就泛滥开了,东周王室最后一丝颜面也荡然无存。
楚威王大怒,出兵讨伐齐国,史载:
楚王怒,自将而伐齐,赵应之,大败齐于徐州。
这事儿挺滑稽,魏、齐两国互相称王,关楚国啥事?难不成是替东周打抱不平?
原来,在此之前,只有被称为蛮夷的楚、吴、越会自称王,中原诸侯从来没有称王的先例,也没把这些王真当回事儿。
但楚国对“称王”这件事是认真的,因为这是楚国的文化。
前704年,熊通自称为楚武王,成为第一个僭号称王的诸侯。
从此,按自己的规矩行事,无视东周王室和中原诸侯的那套词儿,就成了楚国上下普遍认同的思维方式。
所以当“徐州相王”发生时,楚国才会有那么强烈的反应:
魏、齐不但学我,还不带我玩,不揍你才怪。

一、春秋三小霸
春秋五霸登场之前,还出现过有霸相的“春秋三小霸”:
郑庄公、齐僖公和楚武王熊通。
郑庄公在繻葛之战中射伤周桓王,把东周王室的实力打露馅了。
东周从此成为诸侯眼中的菜鸡,丧失了制作礼乐和下令征伐的专享权力。
齐僖公的代表作,则是给他的儿子、春秋第一个真霸主齐桓公铺路打样,开会立规矩,惩罚不听话的诸侯。

比起上面两位,熊通绝对超前。
东周王室分封的最高爵位“公”不过八个:焦、蓟、祝、陈、杞、宋、虢、虞。
那些秦啥公、齐啥公什么的,都是自嗨。
这些诸侯再怎么玩,都有个限度,不敢和周王平论。
熊通却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一步到位,把自己从子爵直升为王!
其实,早在前9世纪的楚君熊渠,就已经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王了。
不过,那会儿的老大周厉王还有实力,又喜欢打架,熊渠寻思良久,又把封号取消了。

二、中原长啥样?
熊通都称王了,为啥没人管?
第一,当然是因为东周王室在繻葛之战中,被郑庄公翻了底牌,没实力威服楚国。
第二,楚国从被周王封为子爵算起,到熊通已是第17代,家底越来越厚实。
而熊通又恰恰是楚国第一位想逐鹿中原的君主:
“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意思是,我拥有一支破敝的军队,想看看中原诸侯都怎么治理的,让王室给我上个尊号。

第三,当时北方相对较强的诸侯国自顾不暇,既然周王室都不发话,那自己也没必要强出头。
晋国处于分裂时期,一个国家分成翼、曲沃两块,直到679年晋武公时才重新统一。
秦国和西戎死掐。
齐国在齐僖公的带领下,势头倒是不错,但他对熊通毫无兴趣。
为啥?
因为那时候的南方和中原相比,还是太穷了。

三、南方是真穷
兵法三十六计中,第十七计“抛砖引玉”,引用了楚伐绞国的战例。
前700年,楚将屈瑕(屈原的祖先)攻打绞国(今湖北丹江口)。
屈瑕说:
“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
意思是绞国很小很轻,没脑子,用利益诱惑一下就能上当。
那楚国的诱饵是什么呢?30个樵夫!
你没看错,不是财宝、牲畜或者美女啥的,就是30个砍柴的!
果然,绞国人看到樵夫后,都争先恐后地出城追赶,被早已埋伏好的屈瑕一举击败。
你就说当时的南方穷到啥程度吧。

四、一个随国就让熊通前进不得
熊通无愧一个“武”字,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动武,总体上的战绩不错。
但是,一旦往东、往北,接触到中原,楚国的实力还是有差距。
比如,一个随国就让熊通前进不得。
随国虽然不大,但做为深受中原熏陶的“汉东大国”,足够楚国喝一壶的。
熊通三次伐随都没成功,最后还死在出征的路上。
前706年第一次伐随,双方摆开架势,琢磨半天,都没敢动手,各回各家。
前704年第二次伐随,熊通用诱敌之计大获全胜,但也无法再扩大战果,双方签订城下之盟,随国开始倒向楚国。
前690年熊通第三次伐随,却病死在樠树之下。楚军秘不发丧,继续威逼随国,迫使其再次签订盟约。

熊通是楚国历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中原的君主。
但终其一生,却没能引起中原的正眼相看。
即使是自封为王,也没人真拿他当干部。
直到他死后的第三年,楚文王(熊通之子)讨伐申国,才向中原诸侯们宣布:
这次,楚国是真的来啦。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在中原人看来,蛮夷熊通称王就是个笑话,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