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能源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站上风口。其中,8英寸碳化硅晶圆因其成本优势和技术迭代潜力,成为全球产业链竞逐的焦点。
行业加快竞速:国产SiC面临“卡位战”全球SiC产业正加速向8英寸转型,英飞凌、罗姆等国际大厂均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国内阵营中,士兰微与重庆安意法项目、芯联集成形成“三驾马车领先”格局——前者强在IDM垂直整合,安意法依托合资模式快速扩产,芯联的系统代工能力优势明显。
但真正的胜负手在于应用落地。士兰微已明确将车用SiC模块作为核心增长点,而8英寸产线的提前卡位(早于多数国内对手1-2年),或为其在2026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时抢占先机。
士兰微电子近年来在碳化硅(SiC)领域加速布局,展现出显著的行业战略前瞻性。近年来,士兰微还通过多轮增资优化资本结构。2024年9月,公司与厦门半导体等机构签署补充协议,将控股子公司“士兰集宏”注册资本增至42.1亿元,持股比例降至25.18%,引入外部资金加速项目落地。同时,公司持续加码12英寸硅基芯片产线,与厦门半导体共同增资16亿元扩建士兰集科,强化传统半导体与第三代半导体的协同发展。
市场拓展成效显著,2024年上半年SiC相关营收达7.83亿元,同比增长超30%,产品覆盖汽车主驱模块、光伏逆变器等高端领域,客户包括比亚迪、汇川、吉利等头部厂商。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光储市场的持续增长,士兰微凭借IDM模式优势,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技术突破到产能爬坡,士兰微的SiC突围战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转型,更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从“替代”走向“引领”的野心。当8英寸产线的机器轰鸣声在厦门响起,这场关乎未来十年行业话语权的竞赛,才刚刚进入高潮。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浪潮的推动下,拥有突出技术优势的碳化硅热度大增。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对SiC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到2029年,功率SiC器件市场将达到近100亿美元,其中汽车、移动和运输占近80亿美元。
作为行业的先驱,ST在SiC方面的实力毋庸置疑。ST通过和三安携手,在重庆落地了安意法,大力支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重庆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尤其是在汽车领域,其新能源车市场地位凸显。当前,重庆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地政府也以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为目标,致力于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及改革开放新高地。
安意法8英寸碳化硅项目将为重庆的发展带来生产力跨越式革新,它的通线投产将进一步完善重庆的功率半导体产业链,助力重庆形成具有影响力的SiC产业集群,并为全国SiC产业链带来“头雁“效应。
据介绍,这家由三安光电和ST共同成立的8英寸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合资制造厂采用ST专有的碳化硅制造工艺技术,并作为ST的专用代工厂,支持其中国客户的需求。根据规划,合资厂全面落成后预计总投资约为230亿元人民币(32亿美元),届时将成为国内首条8英寸车规级碳化硅功率器件规模化量产线。
免责声明:
1、本号不对发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声明或保证,并在此声明不承担信息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任何后果。
2、本号非商业、非营利性,转载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无意构成任何其他引导。本号不对转载或发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确或错误,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3、本号部分资料、素材、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所有转载都已经注明来源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