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被敌人环伺,几度风雨飘摇。
跋山涉水之间,红军一直走在险峻无边的路途之中,好多人因为无法承受长征的苦难而中途倒下,但是还有更多人一直走到了最后,成功挺到了大会师的时候。
在长征期间其实党内也有人员流动,包括叛党投敌的也不是没有,不过有一个人在红军的“消失”最奇怪也最受人关注。
这个人就是陈云,他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之后,就不知道为何离开了队伍,从四川省天全县灵关殿出走,去到了上海。
很多人传言说他已经战死,也有人说他其实是失踪了,众说纷纭之间好多传言甚嚣尘上,甚至还有说他投敌了的荒谬言论。
如果不是陈云再次出现在党内,这盆脏水就避无可避了,也所幸他重新现身,也告诉了大家他此行的去处和目的。
那他到底是干什么去了呢?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陈云是听从党中央的安排才从四川出走的,而他的目的还要从我军的处境说起。
长征期间的陈云担任着要职,他是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的中央代表,后来还做了军委纵队政委,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的时候,他还做了渡河司令部政委,全权指挥红军巧妙地渡过金沙江,只用了七条小船走了七天七夜,趁机还给敌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尽管金沙江的危机暂时解除了,但是党内军中还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虽然在之前已经解决红军的进军方向和由此引出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指挥问题,也就是长征期间非常著名的遵义会议。
但是此时的我军还是腹背受敌的情况,蒋介石一方面调集部队对红军主力围追堵截,一方面完全阻断了我军对外的联络机会。
对内国民党反动派大肆破坏白区也就是国民党统治地区的党组织,致使非常重要的联络点上海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内的地下工作者不得不四处奔逃,没有机会再进行消息传递。
而对内的破坏也造就了我军对外的失联,因为苏区中央和共产国际方面唯一的联络方式就是设立在上海的办事处。
本来苏区这边是有一台100 瓦的大功率电台让我军可以联系到共产国际的,但是很不幸的是湘江之战不仅是我们的很多军人战死沙场,这个大功率电台也很不凑巧地“阵亡”在了战场之上,使得我们的通信变得异常困难。
面对这样的处境,如果坐以待毙的话结局就是被反动派们消耗致死,所以接下来如何能够实现和外界的沟通也成了当务之急。
然而如何做、派谁做都是问题,中共中央领导们坐在一起商议着相关的安排,如今设备缺失,即便有了新设备,如今多发战争风雨飘摇,太笨重的设备也会影响他们的行军。
相比起来还是通过上海办事处去联系共产国际更好,因为此时动乱的现状只能让地下工作者们通过单线进行联系,从上海办事处转接信息相对而言更方便也更有效。
这就意味着党内需要寻找一个对上海足够熟悉,并且还比较有统筹行动能力的人来做这份工作。
而这个时候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两个人,他们其中一个是当时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陈云,而另一个人则是有着丰富特工工作经验,并且在上海从事了很多年地下工作的潘汉年。
这两个人的优势在于,陈云家就在上海附近,早年他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对上海非常熟悉。
而潘汉年在抗日时期就是在上海从事着有关收集日伪情报的工作,对于上海的地下工作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所以以他们两个为主要人员,本次行动的主要任务就是两个:其一恢复上海的白区情报办事处,其二是尽快联系上共产国际,保证后续通信。
虽然这个任务很早之前就已经做出了决定,但是因为是绝密任务、核心机密,所以除了当事人之外也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委。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甚至怀疑陈云是中途病死或者战死了,而且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潘汉年和陈云都不是一起行动的。
潘汉年出发得很早,早在二渡赤水河的那个阶段潘汉年就早早地离开了长征的队伍,提前到了上海,可以为本次行动进行铺垫。
而陈云则是等到了遵义会议之后,1935 年 6 月 12 日才正式从四川省天全县灵官殿出发,准备前往上海。
陈云走得很安静也很急,因为他不能被人发现,所以他的计划只能一点一点从天全县到荥经,中途步行路过了雅安、成都、重庆等地之后,从重庆走水路坐船一点一点到上海。
细雨蒙蒙的傍晚,陈云和席懋昭化装后准备绕道荥经县,他们不敢走大道,都只能走小道,幸好这个公开身份是天全县灵关殿小学校长的席懋昭还比较熟悉这边的道路,不至于让陈云晕头转向地迷路。
到了荥经县附近的时候他们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他们在路边看到了一个湿漉漉满身污泥的人,这个人荥经的一个地主,时任国民党天全县教育局局长,他本来想逃到荥经,中途却被红军抓了个正着。
中央认为可以利用一下这个人方便他们找到接下来荥经的路,所以就趁机放跑了他,而陈云和席懋昭正好趁着这个工夫和他搭讪,假意说他们两个也是从红军手下逃出来想要去荥经的人,进而顺利地获取到了他的信任,并且被他带路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
而到了成都之后,陈云就拿出了他走之前刘伯承给他的两封信,原来刘
伯承在重庆有一个要好的朋友,还有他的弟弟也在这里,凭着这两封信他们之间互通了有无之后,这两个人就着手准备送他去上海的事宜。
陈云在这个时间段也化名廖家骏写了封启事,而这则启事其实是一篇密信,主要就是为了告知党中央陈云已经顺利到达了重庆,下一站就准备去上海了。
费了这么多事到了上海,本以为一下船就可以开展工作了,但是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步履维艰的时候,因为陈云发现了报纸上刊登的明脱党的叛徒名单,这里面至少有七十多人认识自己。
这么一来陈云彻底是被掣肘了,接下来的每一步他都得时刻小心,因为一旦出问题不只是他个人的安危,还牵扯着整个队伍的存亡。
一开始的陈云只好先找自己信任的朋友时任上海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的章乃器安顿好自己的生活,再从长计议后面的事情。
这段时间里陈云也没有放弃重新建立起党支部和地下情报网,但是很不幸在国民党控制的白区,陈云的动作很快就被他们发现并铲除。
上海临时中央局、中共江苏省委、共青团中央局大批主要领导被捕入狱,连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负责人华尔敦也在上海遭逮捕,现实已经来到了最严峻的情况。
当时的地下情报有多难做,据说苏州河有十几座桥,有多少桥这地方就有多少成倍的国民党特务,他们像是鹰眼一样盯着周围的一切,让人根本无法自由行动。
这些特务里已经有些人发现了陈云的身影,他们过去也曾经是战友,如今却做了叛徒,成了敌人,这样的人才是最难对付的,他们把陈云的画像贴满了大街小巷。
陈云忌讳这些人发现他,其实他们也一样害怕共产党找到他们,因为此时的中央特科对于这些叛徒的处置都是非常严厉的,所以他们也不敢轻易就得罪了共产党。
就这么双方斡旋着,潘汉年终于从香港回到上海,不只是他回来了,他还带来了一位共产国际的同志,这位同志深知上海如今的险峻,所以力劝还安全的陈云、潘汉年赶快转移到莫斯科。
此时的伤害白色恐怖盛行,陈云虽然心知他这一撤退之前中央下派的两项任务便算是打了水漂。
但是老话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住同志们的性命才是情报任务的第一要义,只要人还在,情报就可以传递下去。
也是陈云的这一个决定,虽然让他的两大任务中道崩殂,却也让他为党做出了两大贡献。
远遁苏联 传播思想这两个贡献就是“详尽阐述长征过程”和“向苏联与世界展示中国风采”,
陈云刚刚到了莫斯科,共产国际方面就非常积极地开始询问中国共产党的事情,共产国际和我党失联太久了,无论是长征还是长征期间的很多事情他们都是无从得知的。
1935年10月15日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陈云面对着斯大林在内的苏共高层,详尽地说明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
从江西到贵州、进入贵州到占领遵义,再到后来险峻地渡过金沙江的事情,但凡是陈云参与的事情,他都事无巨细地汇报给了共产国际,并且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我党这么做的原因。
在共产国际看来其中的很多事情都非常的神奇,因为其中存在很多的险棋,但凡棋差一着都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并且共产国际一时间根本想不明白中国人这个种族到底是经历了什么形成了如此坚毅又倔强的性格,连长征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坚持下来并成功。
这对共产国际来说可能是天方夜谭,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就是实打实的现状,也是我们咬牙坚持的结果。
陈云在汇报中也会说明为什么如此艰难中国共产党还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这些苦难能够过去,陈云主要总结了三大原因:红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党的正确领导”,以及“正确对待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支持”。
这三点可以说是缺一不可,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着这三点,才让我们可以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当然中国共产党在前期的摸索阶段发生的一些阶段性的错误,陈云也没有一带而过,以前的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问题,还需要共产国际来帮助才能化解,而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再也不是那个需要别人帮助的婴孩政党了。
像是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犯了错误还需要共产国际出面干预的时期已经是过去式了!
我们的党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能够对中国的现状实事求是的政策,并且也确定了以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未来的中国共产党之后越来越符合中国的国情,越来越好!
也是在陈云的激情演讲之下,共产国际真正有机会认识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血性的中国,见识到了一个虽然年轻但是充满热情的共产党。
1936 年,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共产国际》第一、二期合刊上发表了《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一文,称赞毛泽东“有铁的意志、布尔什维克的决心、英勇无畏的精神,是革命名将和政治领袖的无限天才”。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展示属于自己的面貌的机会,不只是共产国际,整个世界经此都将重新看到了一个焕发生机的中国。
后来陈云的这些发言还被人整理了出来,编成了一本名叫《英雄的西征》的文章,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对外宣传红军的文献之一,并且也是留给后世研究长征的路线与长征精神的非常有用的一篇素材。
任务失败了,但是结局并不失败,只要一心向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总能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崭新的天空。
后来的陈云在解放战争时期回到了祖国,还积极参与到了东北的解放战争之中,他的一辈子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为了革命事业而宣传,过去的中国正是有了这些人的点滴奉献与付出,才能走出如今民富力强的美好道路来!
感谢这些为革命而奋斗的人,感谢每一个为了中国而奋斗的先烈与英豪!
来自:长征途中,陈云为何悄然“失踪”_-吴志菲.
长征中陈云受遣出川的历史意蕴与现实启示-宋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