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冬,八路游击队饥寒交迫,夜里奔袭汉奸“高二穷种”

子青说历史 2025-04-18 17:40:35

《孙子兵法》之中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大唐秦王词话》中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另有兵书《草庐经略》之中也提到围城三招,其中主要的操作就是“夺其粮草,断其粮道”,这以上的种种都可以看出战争之中后勤补给尤其是粮食供给的重要性。

不只是在古代战争之中这些后勤补给很重要,在我们艰苦的抗战阶段粮草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资。

当时那个时代本身多发战争、民不聊生,从事农作生产的农户较之和平年代就要少上许多,并且还有一些大地主大农户霸占着大多数的农业物资,因此怎么从这些人的手里拿到这些物资保障队伍后面的工作进行,也成了领兵打仗的士官们非常重要的课题。

那他们都是怎么去获取粮食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走过那样艰苦的生活的呢?

粮食危机频发

常言道“屋漏偏逢连夜雨”,抗战时期的中国就是这样的情形。

尤其是在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日本人更加猖狂地针对中国大地,其中尤其是对我党解放地区。

当时日本人的战略转向,他们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都用来针对我们的解放地带,对根据地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蚕食”与屠戮,他们还会去破坏根据地的粮食存储地,烧杀抢掠,如蝗虫过境一般把能搜刮走的全部都拿走,

并且他们还试图控制国内粮食的动向,东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这里生产的粮食往常都会送到国内其他的地方,然而为了能够限制住粮食以控制中国人,日寇用合作社、采运社控制粮食的运送。

他们建立了非常严密的粮食统治结构,还强迫东北的老百姓们交粮,控制他们手中的存粮数量,把这些粮食都存在自己所谓的公仓里面,其实就是为了方便控制粮价,达到他们的险恶目的。

因为痛恨日本人,国内的民众还写了一首“反抢粮”的民歌,专门说的就是对日本人深恶痛绝的仇恨。

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方面还时时刻刻紧盯着共产党的动向,经常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封锁以及经济限制,比之日本人的手段也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反动派和日本人都搞经济封锁,他们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企图切断我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阻止乡村和城市的经济来往。

日寇肆意妄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地主阶级中饱私囊、囤积居奇,国民政府不闻不问,眼盲心瞎,战乱四起,民不聊生一切的一切让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更是少上加少。

同时那个阶段根据地周边连遭旱灾、蝗灾,让本就不多的农业生产更是被打击得差点颗粒无收。

那个时候的粮食问题严重到什么地步,据毛主席回忆:“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1942年刘伯承、邓小平写给冀鲁豫地委、专署各军区同志们的信里专门提到了粮食问题已成为根据地最重要的问题,如此下去不仅影响行军,更加影响我党在军民之间的信任。

一开始还会有民众来给根据地的士兵们送粮食补给,但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民众自己也需要生存,一直只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等待民众的补给,这和日本人搜刮民众的民脂民膏其实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当时的民众能给根据地的士兵一些吃食已经实属不易,根据高陵县的一份报告描述,当时的民众苦不堪言,每人每天也就能吃到6两粮食。

这还都是好的时候,不好的时候民众什么粮食都看不见,饿得只能啃树皮、吃树叶,连点干柳叶子、麻籽什么的能吃得下。

路上不是抢吃的人,就是饿死冻死被舍弃在路边的,当真是路有冻死骨。最最严重的就是还有呈现古书里描述的那些“易子而食”,那孩子老婆就换一些吃食。

其实原本的晋冀鲁豫边区的生态与环境是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如今的华中华北平原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如果可以正常营收的话,国人的粮食供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可惜就是上面说的危机纷至沓来,一刻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以至于后面一段时期的边区政府不得不开始想一些别的策略在粮食以及后勤补给之上。

打倒高二穷种

对于粮食短缺,边区发展难续的问题,杨得志是最熟悉的.

因为在1938年夏天,为了在冀鲁豫平原开辟、发展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正式建立抗日根据地,十八集团军总部命令115师344旅代旅长杨得志,奉命来到了这个地区。

当时日军正在扩大侵华的趋势,他们开始集中兵力攻占战略要地徐州,为此日军把之前驻军华北的重点兵力都拿了出来,这些很多都是当时参与淞沪会战的主兵力,实力十分强劲,也是因为如此所以杨得志等人这次新开辟的根据地非常重要。

因为这样日军在华北平原积蓄的力量就减弱了很多,见缝插针总归会有一丝机会。

到了这里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后勤的事情,就马不停蹄地加入了攻打伪军的行动之中,

没有几天杨得志就带领着手下的士兵们截到了一股由冀南向南逃窜的伪军势力,凭借他们的充分协作,他们成功俘敌1千多人,也算是一场大捷。

也是这一次的胜利,让我军正式肃清了平汉路以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近百里内的伪军和土顽部队,有了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

也是在这里冀鲁豫支队成功建立,杨得志成为这支队伍的司令员,他在这里还发展了很多的士兵,据统计大概有1.7万人之多。

然而这么多人,接下来就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如何可以熬过这个冬天,获得充足的过冬粮食以及棉衣,就成了现在杨得志最迫在眉睫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得志不得不求到了上面,彭德怀知道了之后也是愁思难解,咬咬牙跺跺脚,最后彭德怀自己给了杨得志1万银元。

这些银元那都是彭德怀硬生生攒下来的,这一次掏出来下一次再想要可就没有了,彭德怀没有说这件事,但是大家都懂

拿着这个钱,杨得志也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他对着身边的崔田民、卢绍武说道,这一次拿了彭老总的钱,可就没有下一次。

彭老总是下定了决心才拿出来这笔钱的,我们不能总是趁火打劫我们自己的部队,下一次我们有什么需要的要去找敌人要!

为了这句话,杨得志就开始寻找合适的敌人,要说这个时候什么样的敌人最适合,就是那些囤积居奇的地主,他们都是些散兵游勇,并且钱财富庶,有佃户的更是粮食享用不尽。

这些欺辱百姓,视人命如草芥的地主阶级,本身就该有一番清算,如果收缴来的这些物资可以帮助我军渡过难关,更是他再造的恩德。

这么想着,杨得志就寻摸到一个合适的地主人员,名字叫此人名叫高圣军(也有说叫高圣君,后续内容统一用“军”字为名),他还有个当地响当当的诨名“高二穷种”。

他是当地山东曹县青堌集的一个大地主,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这个人从以前就是个侵占土地,坏事做尽的坏地主,手里良田无数、粮食颇多,日本人来了之后他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马不停蹄地就投靠了日本人。

投靠了日本人的他依旧不改本性,甚至还开始欺压自己人,跪舔日本势力,给他们揽财造势。

这样的人留在这里只会伤害民众的积极性。

“打倒高二穷种!”杨得志呼喊着这个口号,叫上了身边的士兵民众一起闯进了高圣军的家,把他抓了出来游街示众,将他做过的丑事全部公之于众,大书特书。

这样一来既可以为民众报仇雪恨,同时也可以让高家的那些其他人知道,我党打地主是要真的做下去的,让他们提前准备出粮草和银两赎人。

“血粮”济民

这一次的行动很成功,为了赎回这个大汉奸,高家花了7万银元,这些钱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呀!

他们高家随便抬抬手就有这么多钱可以转圜,而这些苦难中的军民们却连吃饱穿暖都是奢望,多么讽刺的一件事情呀!

所幸有了这些银元,我军终于可以去买过冬的棉衣棉被和粮食了,这样这个冬天也不会太难挨了。

看着这些银元,杨得志很是高兴,至少我们的军士终于可以过一个暖和的冬天了,杨得志只恨不能让更多的汉奸们出出血。

其实一开始我军也并不想对这些地主做太多这样的手段,因为这种事终究如强盗一般,如果这些地主可以和民众一样慷慨一些,为这抗日事业做一份贡献,我军也未必会对他们赶尽杀绝。

其实在“高二穷种”被抓起来之前的一年,我军的一位军官曾经就给根据地当地的地主们写过一封信,希望他们可以慷慨解囊救我军于危难之中。

虽然是地主阶级,但是也不是一味都需要赶尽杀绝的,其中也有一些是很支持抗日事业的,当时的很多地主都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是这个高圣军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就是分文不出。

想必他也不想日本人走,因为日本人走了他的财路也就断了。也正因为如此,杨得志才会选他为典型进行此次行动。

没收汉奸财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了根据地初期的粮食困难 ,但是这终究也只是缓兵之计,收集后勤物资和储存粮食,是行军打仗的必要课程,也是杨得志永远不能放下的问题。

1940 年 10 月,国民党政府彻底停止供应八路军,让本就困难的我军雪上加霜,后面的每一天都是比之前更难熬的一天。

1941年4月12日至18日,日伪军对着我军根据地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大扫荡,那一年成为当时减产最严重的一年,几乎可以说是绝收。

军事方面的粮草供应已经不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民众的生存问题现在更是迫在眉睫。

杨得志亲自下令给民众们送“救济粮”,高粱出现在了民众面前进行发放,然而人们离近了才发现,在这些作物的袋子外面,都是一道道血痕。

上面布满了血迹,所有人都非常的惊恐,询问着粮食的来历,到这一刻他们才知道杨得志为了让他们可以活下去做了多少努力。

那些血液不是敌人的,是杨得志和他身边的士兵的,这些粮食是杨得志和行署的领导从外地搞来的,为了保证运送途中不会出差错,一拿到粮食,杨得志就亲自指挥护送了这些粮食。

有敌人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向他们袭来,他们也是不卑不亢,只想着把粮食送到乡亲们手里,哪怕中了弹他们也没有停下脚步。

这些血液就是这些运送的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之中负伤而留下的,因为这些粮食,不知道有多少士兵中途牺牲了……

这就是当时的现状,也是因为这些行为,才让我们的民众深刻地知道谁才是心向着人民的,谁才是希望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的。

结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一切都印证在了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之上,有的人为了能吃口热乎饭就不得不献出生命,而有的人却可以逍遥自在,快活潇洒。

即便是现在我党如此努力推崇共同富裕的时代,其实这样的问题也并非不存在,但是清正廉洁、爱民敬民,我党一直是在贯彻这个思想的。

所以曾经存在过的问题,总有一天都不会成为问题,无论是抓汉奸还是运血粮,只要是心向着民众,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好!

来自:

杨得志转战冀鲁豫-刘向上

杨得志“血粮”济民_魏艾民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