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想到,一盘家常四季豆竟掀起如此风波?
四川泸州近日发布《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明确2月23日起,禁止在百人以上宴席使用四季豆、野生菌等高风险食材,引发全网热议。
这道从祖辈饭桌延续至今的菜肴突然被“拉黑”,官方解释直指安全隐患——
四季豆含天然毒素皂苷,若未彻底煮熟,轻则呕吐腹泻,重则损伤脏器。
数据显示,四川近年食物中毒案例中豆类高居榜首,农村大席因烹饪量大、火候难控更易滋生风险。
政策初衷虽为守护“舌尖安全”,但“一刀切”禁令让网友吵翻了天。
支持者现身说法:“曾因半生豆角上吐下泻,早该管管!”

反对者却愤懑:“吃了半辈子凭啥不让用?自家办酒选啥菜还要审批?”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微妙博弈。
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遵循比例原则,当存在更温和手段(如加强厨师培训、普及科学烹饪方法)能达到防控风险目的时,直接剥夺公民选择权确有滥用职权之虞。
泸州市场监管局强调规定基于省级法规,餐饮协会也建议大型宴席慎用豆类,但民众质疑:
规避风险是否只能靠禁令?若加强厨师培训、普及科学烹饪知识,既保留传统美食又降低中毒概率,岂非两全之策?
正如网友所言:"可以提醒风险,何必直接禁止?老百姓需要的不是保姆式监管,而是知情选择权。"
在食品安全与行政边界的天平上,我们既要看到政策善意,也要警惕"一刀切"思维。
或许正如某美食博主建议的:"与其禁绝传统食材,不如教会乡厨掌握'开水焯煮15分钟再爆炒'的科学方法"。
毕竟,守护舌尖安全的关键,在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而非简单禁止,公权力应当恪守"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底线,在民生领域更要懂得适时收住干预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