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末,立陶宛大公国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欧洲政治版图上熠熠生辉。
这个以农耕和狩猎起家的民族,凭借着军事天赋和政治智慧,逐步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东欧地区。当时的立陶宛大公格季米纳斯在维尔纽斯建都,这座城市很快成为了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14世纪中期,立陶宛在大公阿尔吉达斯和他的继承者维陶塔斯的统治下,立陶宛的疆域一度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黑海,横跨今天的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多个国家的土地。

这个时期的立陶宛不仅在军事上所向披靡,更在文化上兼收并蓄,东正教、天主教的教堂比邻而立,商人、艺术家云集于此,使得维尔纽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方雅典"。
1385年,立陶宛与波兰通过克雷沃联合,两国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联合统治。波兰的文化和语言开始在立陶宛贵族中流行,本土文化反而日渐式微。
到了18世纪,欧洲列强的崛起让波兰-立陶宛联邦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俄罗斯帝国在彼得大帝的改革后日益强大,普鲁士在腓特烈大帝的治理下成为新兴强国,而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则虎视眈眈地盯着中欧地区。
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拉开序幕。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这个古老的政体被肢解成碎片,最终在1795年的第三次瓜分中彻底消失。
立陶宛的大部分领土被俄罗斯帝国吞并,曾经辉煌的历史,只能在民间传说和古老的城堡废墟中寻觅踪迹。

进入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俄国革命的混乱中,立陶宛抓住时机宣布独立。
1940年,苏联红军入驻立陶宛,将其并入苏联版图。一年后,德国闪电战席卷而来,立陶宛再次沦为战场。战后,立陶宛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
在苏联统治期间,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改变了立陶宛,集体农庄取代了个体农户,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政策动摇了苏联的根基,立陶宛人民看到了重获自由的曙光。

1991年,独立之声在维尔纽斯的街头回荡,立陶宛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然而,脱离苏联体系后的立陶宛很快发现,独立的道路远比想象中艰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充满痛苦,原有的工业体系在与西方市场的竞争中逐渐瓦解,大量工厂陷入停产或破产的困境。
失业率极速攀升,许多家庭陷入困境。政府试图通过私有化改革和引进外资来振兴经济,但效果并不理想。原本在苏联时期积累的工业技术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丧失。

自2000年起,立陶宛的人口持续下降。年轻人纷纷选择前往英国、德国、瑞典等西欧国家寻找机会。据统计,在加入欧盟后的10年间,立陶宛失去了近五分之一的劳动力人口。
离开的人口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他们的流失让立陶宛的人才储备不断萎缩。
许多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导致大片农田荒废。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被迫关闭,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在逐渐退化。

曾经以农业出口闻名的立陶宛,如今不得不大量进口农产品。
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机会”。在90年代末期,立陶宛的色情产业开始快速发展。一些夜总会和娱乐场所在主要城市兴起,它们打着“夜生活”的旗号,实际上经营着灰色产业。
立陶宛色情产业迅速发展,这种现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多份人权组织的报告指出立陶宛已经成为人口贩运的重要中转站。

犯罪组织利用社交媒体和虚假招聘信息诱骗年轻女性,许多受害者被送往西欧国家。警方虽然进行了多次打击行动,但由于犯罪网络的跨国特性,效果并不明显。
立陶宛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多个行业采取了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
据调查,立陶宛约30%的女性曾参与相关行业,而其中还有20%的未成年女性。

在政府看来,既然无法彻底禁止,不如通过立法和监管来减少违法行为,同时获取经济收益。因此,立陶宛开始推动该行业的合法化,设立指定营业区域,并要求从业者进行定期体检,以确保卫生与安全。
这个系列措施使得该行业在立陶宛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的运作体系,并为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税收收入。
官方发布的一系列宣传素材中,部分内容直白地描绘了该市的夜生活,甚至将某些行业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这个做法立即在国内外引发了争议,一些批评者认为,这种宣传可能会对立陶宛的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尽管如此,政府仍然在多个城市设立了大型红灯区,并要求相关人员进行登记,以便进行有效管理。
在全球商业环境指数和经济自由度排名中,立陶宛的名次一直较为靠前。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和制造业是其主要支柱产业,而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1991年,中国驻立陶宛使馆正式成立。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承认为立陶宛的国际地位带来了重要支撑。
中国市场为立陶宛的产品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立陶宛的乳制品以其纯净和高品质在中国消费者中逐渐获得认可。
特别是其奶酪和黄油,因为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在中国高端超市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立陶宛的啤酒凭借其独特的口感,也在中国市场上打响了知名度。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两国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立陶宛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成为连接亚欧的重要节点。
2015年后,经由立陶宛的中欧班列数量显著增加,运送的货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克莱佩达港成为了中国商品进入北欧市场的重要中转站,带动了当地物流业的发展。
2021年,立陶宛政府宣布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这是欧盟成员国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做出这种选择的国家。

立陶宛的行为立即引起了中国的强烈反应,这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挑战。
中国对对立陶宛商品的审查明显趋严,一些企业的产品通关时间大幅延长。在短短几个月内,立陶宛对华贸易额出现显著下滑。
立陶宛多年来精心经营的中国市场渠道受到严重影响,产品面临滞销。乳制品企业不得不紧急寻找新的销售市场,但在欧洲已经饱和的市场环境下,这种转型并不容易。

立陶宛政府选择了一条更具对抗性的道路。他们在国际场合频繁提出“经济胁迫”的指控,试图将自身塑造成大国霸凌的受害者。
政府发言人在各种国际场合发表演讲,呼吁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胁迫"采取行动。
2022年初,立陶宛的积极游说下,欧盟决定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这一举动在当时被立陶宛政府视为外交胜利,他们认为欧盟的支持将给予他们更大的谈判筹码。

虽然立陶宛方面提供了大量企业反馈,但这些材料难以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确凿证据。中国方面一直强调,其贸易政策完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企业的经营决策属于市场行为,政府并未下达任何针对性的限制命令。
2023年,俄乌冲突持续升级,能源价格飞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欧盟内部对立陶宛问题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许多成员国更关心如何维护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场诉讼在2024年初被搁置。立陶宛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处境。

参考资料:
1.探訪歐洲淫窟 立陶宛紅燈區|冒險雷探長 新浪网 2024年11月13日
2.环球深壹度 | 立陶宛为何在反华道路上越走越远 新华网 2021.08.11
为什么不把立陶宛收编过来?
一个和中国八杆子打不到的鼻屎国家,却极度反华,就神奇。
里套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