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的小儿子,娶了染上天花脸有麻子的养妹,生下一子家喻户晓

何仪阅览趣事 2025-03-07 04:09:24
天花少女终得缘

1801年,李文安跟随父亲外出归来时,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听见了微弱的啼哭声。

循声寻去,只见一个小女孩蜷缩在墙角,浑身发烫,脸上布满红疹。这个年代,天花肆虐,一旦染病,十有八九难逃厄运。大街上的行人纷纷避让,唯恐避之不及。

李文安虽然年纪尚轻,却天性善良。他看着瑟瑟发抖的女孩,想到自己自幼体弱多病的经历,心中不禁一阵怜惜。

他转身恳求父亲救助这个可怜的女孩,父亲虽然犹豫再三,但也被儿子的执着打动。当时的江南一带,虽然已经有了人痘接种的方法,但真正遇到天花病人,还是人人避之不及。

李家将女孩带回家后,特意安排在偏院静养。李文安的母亲虽然担心病气传染,却也不忍心看着一个小生命就此消逝。她每日变着法子给女孩煎药,寻来偏方调理。

天花最难熬的莫过于奇痒难耐,李家人轮流守着女孩,生怕她抓伤溃烂的脓疮。

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女孩的病情渐渐好转。然而痊愈之后,她白皙的小脸上却留下了大大小小的麻点。这在当时的社会,无异于毁了终身。

李家人四处打听,始终找不到女孩的亲人。李父见女孩乖巧懂事,就动了收养的心思。他给女孩取名李氏,从此认作义女。

李氏虽然年纪小小,却深知感恩。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帮忙烧火做饭,操持家务。李家的佣人见她勤快,也都喜欢带着她干活。

李文安的母亲见她手脚麻利,心思细腻,时常夸赞她比自家的女儿还要能干。

年岁渐长,李氏出落得亭亭玉立。虽然脸上的麻点难以消退,但她待人接物的温柔大方,却让人很快忽略了这些外表的瑕疵。

李文安与她虽以兄妹相称,却总是默默关照。有时李氏干活太累,在厨房边打盹,他就悄悄为她披上外衣。又或是天气炎热,他便设法让李氏多休息,自己代她完成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缘定兄妹终成婚

李文安的求学之路,走得并不顺遂。

他自幼体弱,直到八岁才开始启蒙。比起那些十来岁就考取功名的神童,他的进度可谓缓慢。家中几位兄长早早就考中秀才,而他直到十三岁才勉强读完"四书"。父亲对这个小儿子既心疼又着急,便请来大哥专门督促他读书。

在大哥的严格管教下,李文安的生活枯燥单调。每年刚过完元宵节,他就要开始伏案攻读,一直到除夕夜才能稍作休息。

如此这般苦读收效却不尽如人意,几次举人考试都名落孙山,这让一心想要光耀门楣的父亲深感失望。

眼看着李文安渐渐到了该成家的年纪,父亲为他的婚事犯了难。虽说他们家境尚可,但因为经营不善,每到年关都有债主上门讨债。

加上李文安身体一直不太好,功名也迟迟未成,在当地很难说得上一门称心如意的亲事。

正当父亲为此事发愁时,一个偶然的场景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日黄昏,他看到李文安心疼地为劳累入睡的李氏披上外衣。

这一幕让他若有所思:自家这个养女,虽然出身不明,容貌也因天花而受损,但却知书达理,勤劳能干。若是将她许配给李文安,倒也算是一桩美事。

这个想法一经产生,便在父亲心中生了根。他暗中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两个年轻人虽以兄妹相称,却似乎都对彼此怀有一份特别的情意。

李氏每次准备膳食,总会特意照顾李文安的口味;李文安读书之余,也常帮李氏分担些力气活。

虽说两人并无血缘关系,但在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清代社会,这种结合仍被视为悖逆人伦。街坊邻里背后议论纷纷,说李家这是为了省下一份聘礼,才让兄妹成婚。

面对外界的非议,李氏依旧勤勤恳恳地操持家务,将李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李文安虽然仕途不顺,却因为有了贤惠的妻子相助,反而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科考。

婚后不久,李文安就在乡试中高中举人。虽然年已三十五岁,却比许多年轻考生都要来得坚韧执着。四年之后,他又在京城金榜题名,与曾国藩同科进士及第。

四十岁考中进士,在当时算是大器晚成。然而对李文安来说,这个时机恰到好处。他与曾国藩同科及第,两人结为同年,这层关系在清朝官场上比血缘还要亲近。

曾国藩为人刚正,但对待同年却格外照应,这让李文安看到了仕途的一线曙光。

门生同科显贵途

为了巩固这份难得的情谊,李文安处处留心,时常登门拜访曾国藩。

他深知自己起步较晚,若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必须借助这位同年的力量。每逢朝廷大事,他都会虚心请教,既展现了自己的谦逊,也让曾国藩看到了他的上进心。

李氏虽然出身平凡,但在相夫教子方面却颇具慧眼。她深知丈夫与曾国藩的交往对家族未来至关重要,便常常准备一些江南特产,让丈夫带去拜访。

其中不乏一些费心思的细节,比如得知曾国藩喜欢喝家乡的茶,她就托人从湘西购得上等茶叶,精心包装后送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心意,却让两家的关系越发亲近。

李文安在官场上渐有起色,李氏也开始精心培养儿女。她自己虽然不识几个字,但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却一点都不能少。

几个儿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长辈、忠君爱国。

眼看着儿子们渐渐长大,李文安夫妇开始为他们的前程筹划。

在李氏的建议下,李文安将两个儿子送到曾国藩门下求学。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极为明智的。曾国藩不仅悉心教导这两个后辈,更是在他们步入仕途时多方提携。

其中,二儿子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指导下,他不仅学问日进,对洋务也颇有见地。随着时局变迁,这份眼光让他在日后的官场中占尽先机。

大儿子李瀚章虽然性格温和,做事稳重,但在曾国藩的提携下,也逐渐在仕途上崭露头角。

李氏看着儿子们一步步建功立业,内心无比欣慰。她深知,若不是当年李文安父子的善心,自己可能早已命丧黄泉;若不是这段备受非议的姻缘,也不会有今天这般显赫的家业。

正是这份知恩图报的心意,让她在教养子女时格外用心,期望他们能够继承父辈的仁厚品性。

李家的几个儿子都在朝中身居要职。其中尤以李鸿章最为出色,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远见,更在洋务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每当朝廷遇到棘手的外交事务,常常都要仰仗他的智慧与胆识。这让当年那些对李文安婚事指指点点的人,不得不对这个家族肃然起敬。

子女们在仕途上节节高升,李氏的地位也水涨船高。然而她却保持着早年的勤俭本色,对待下人仆役也一如既往的和善。难得的清醒与朴实,让她在显贵之家依然赢得众人的敬重。

荣耀富贵终圆满

随着李鸿章、李瀚章兄弟在朝中地位日渐显赫,李氏的晚年生活也愈发荣华。

在她七十五岁寿辰时,慈禧太后特意颁下懿旨,赏赐寿礼以示恩宠。这份殊荣,不仅是对李氏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整个李氏家族地位的肯定。

李鸿章担任湖广总督时,她便随子赴任。后来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而李瀚章接任湖广总督一职。李氏并未随李鸿章北上,而是继续留在湖广总督府中与长子同住。

百姓们笑称这是"总督换防,老太太不换防"。

虽居高位,李氏知自己能有今日富贵,全赖丈夫的提携与儿子们的孝顺。每当府中办寿宴,她总要让仆人将一些珍馐美味分送给府邸附近的贫苦百姓。

1909年,朝廷特意追封李氏为一品诰命夫人,加封一品伯夫人,获得了清廷授予女性的最高荣誉。然而在李氏看来,这些虚名远不如儿孙满堂、家族和睦来得重要。

与丈夫李文安相比,李氏的寿命要长得多。她安享天年,活到了八十三岁高龄,比丈夫多活了二十余载。

在李氏的晚年,几个儿子都争相侍奉在侧。纵然政务繁忙,他们也会抽空前来探望。每逢佳节,一大家子人齐聚一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

1909年,李氏在众多亲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后人将她的灵柩送回故里,与丈夫李文安合葬。

参考资料:

1、曾国藩 著.曾国藩家书 下.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01.478-479

2、汤伏祥.从海外史料看李鸿章.北京日报,2019-07-22.第012版:1-2

0 阅读:67

何仪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